港樓最惡頂 解困多推地

香港又攞第一!一項針對全球三百六十個大城市樓價負擔能力的調查指出,香港樓價是全世界最惡頂,負擔比率較對上一年進一步惡化之餘,更創了同一調查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可見港人的處境何等難堪。雖然這項調查屬國際性及着重宏觀角度,卻一矢中的點出問題所在,就是土地供應長期不足、城市規劃僵化,以及受到官僚的繁文縟節掣肘。

這項「國際房屋負擔能力調查」,是根據被調查城市的樓價中位數,再除以入息中位數,計算負擔比率。港人需要用十四點九倍入息,即是近十五年不吃不用,才能支付約四百萬元的物業,屬最惡頂的「極嚴重難以負擔」級別,而且排第一,遠高於第二位加拿大溫哥華的十點三倍,而相對於美國匹茲堡這個全球樓價最可負擔城市第一位的二點三倍,更讓港人有地獄與天堂的感慨。

樓價高得難以負擔,除了令無殼一族感覺絕望之外,還會衍生很多經濟問題。在「極嚴重」級別的城市,住宅面積必然偏細,好像香港的新建住宅單位平均只得五百方呎,在全球排包尾,居住質素遜色;而收入大部分用於供樓,會拖低生活質素。當樓價失控式上升,長遠更會窒礙經濟增長,削弱創造就業能力。此外,樓價愈難負擔的城市,愈容易吸引短線投機炒作。

如要令樓價回到可負擔水平,最戲劇性或極端的方法,就是讓泡沫爆破,令資產價格急速調整。美國這個環球金融海嘯的源頭,是最佳例子,在二百三十六個受調查城市中,現時有八十四個屬樓價可負擔,另有一百個屬輕微難以負擔。至於在歐洲債務危機中第一個倒下的愛爾蘭,五個城市中有四個的樓價屬可負擔,餘下一個亦只是輕微難以負擔。從中可見樓市泡沫爆破的殺傷力何其巨大。

除了經歷慘痛調整之外,真的別無他法?當然不是!答案是增加土地供應及改進城市規劃。在眾多樓價難以負擔的城市中,普遍有一個通病,就是土地供應缺乏彈性,造成長期短缺,無法滿足住屋需求,原因包括政府沒有長遠開發土地的策略、糾纏於一些籠統的規劃概念令發展密度受限制、基建配套跟不上需要造成有地也難以發展等。因此,應對樓價難以負擔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掃除這些障礙,從增加土地供應入手。

世界銀行前首席城市規劃師Bertaud在報告中直言,各地政府應定期審視土地用途,確保供應具彈性。換言之,出路在推出「具競爭力的土地供應」,並且提供足夠基建,至於住在哪裏、可接受幾高密度,應由民眾自己決定。這份調查報告也算貼市,特別提到港府上星期發表的施政報告,有正視問題所在,相比其他國家及城市,算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