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地價談判如跑馬拉松

近期政府補地價收益大減,原因在政府與發展商在評估補地價金額時有「天共地」差距,過去有不少項目因商討補地價而拉鋸多時,亦有發展商曾批評政府批出補地價金額的進度緩慢,結果令發展項目被一拖再拖,影響整體樓宇單位供應。

以持有大量農地的恒地(00012)為例,該公司便有不少項目的進度受高補地價而「晾住」。恒地主席李兆基過去就曾多次批評政府批出補地價金額的進度緩慢。

大棠路項目「劈價」四成

最典型例子為恒地與新世界(00017)合作發展的大棠路項目,項目於○九年八月獲得地政總署首度批出補地價金額,當時涉資約40億元,但因較市場預期高,恒地提出第一次上訴,同年十一月政府將補地價金額降至35億元,但恒地仍感偏高而再提上訴,直至一○年補地價大幅降至逾23.3億元,較第一次補地價足足少約四成。

補價過高嚇窒發展商

此外,恒地於馬鞍山的迎海‧星灣,早在九七年已獲城規會批准重建,惟補地價金額到○九年才能落實,歷時超過十二年。新地(00016)曾就沙田道風山項目補地價,與政府拉鋸近兩年才達成協議。

近年有部分大型鐵路上蓋項目流標,補地價過高亦是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西鐵荃灣西站七區(TW7)住宅項目。於○七年推出時只接獲三份標書,至○八年再度招標時,反應遠勝首次推出,市場均認為與獲得政府大幅調低補地價金額達25%至26.63億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