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臨別秋波,在以聯儲局主席身份,最後一次發表公開講話中,為其量化寬鬆(QE)政策辯護。現今美國經濟好像重回正軌,伯南克無論功過如何,惟QE成為自金融海嘯以來最重要的經濟導航。他就任八年以來,因未有察覺金融海嘯的形成和發生而備受抨擊,後來憑QE亡羊補牢為其挽救評分,退下來的同時,再親手為了結QE踏出第一步,總算壞頭好尾。
現下的伯南克已提早成為過去式,這幾年間他的一言一語,均足以引起金融市場極大震盪,但現在投資者只關注其接任者耶倫的字裏行間,甚至新委副主席費希爾也比他更有新聞價值。不過,目前為伯南克榮辱蓋棺定論仍言之尚早,其前任格林斯潘在任內曾獲極高評價,但一場金融海嘯足蓋過過往的功績;因為寬鬆政策永遠較緊縮政策受到歡迎,只是後遺症可能要一段時間才會出現。
有QE和沒QE的金融世界,會如何演變純粹是憑空想像,看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等曾經處於水深火熱的國家,勒緊肚皮後也一樣步向復甦。美國選擇了QE作為挽救經濟的特效藥,效果亦非立竿見影,要到第三輪QE才有復甦迹象,那可能是「行運醫生醫病尾」。
伯南克的好運並不止此,眾所周知極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後遺症是通脹,但預言中的「超級通脹」並未來臨,通脹率一直維持低企,推翻了經濟學的簡單供求定律,使伯南克無後顧之憂地繼續在上空大撒金錢。這方面伯南克是得天獨厚,其中一個因素是碰上美國掀起頁岩氣能源革命,令美國人得以享受廉價能源。
開動印鈔機的另一巨大風險是引發資產泡沫,伯南克否定了泡沫,美股是否值得不斷創新高屬見仁見智,在未有爆破前他一定是對的。由過度寬鬆政策引發的金融海嘯,結果用更加寬鬆的政策去收拾有如飲鴆止渴,伯南克的注碼下得相當大,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擴大了三倍至四萬億美元,幸好他亦知道解鈴還需繫鈴人。
伯南克的爭議性不會隨他退任而完結,今後全球金融市場仍受QE的餘震而動盪,姑勿論美國視他為救世主或罪人,新興市場一向對他沒好感,熱錢湧進湧出令匯率大幅波動,QE的最大受惠者肯定是美股,最大受害者是新興市場。
很快,全球金融市場最具影響力的一人將換畫——由伯南克換上耶倫,後者獲垂青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具有伯南克的影子,市場相信她會延續QE精神。聯儲局現對QE處於前所未見的分歧,伯南克可獨沽一味地寬鬆,然而,耶倫面對的是「雙程路」,在災難與和平時期人們對聯儲局主席的功能會有不同期望,耶倫承受的果無疑將是伯南克種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