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被視為「計時炸彈」的中國地方債之所以可怕,除因當中剪不斷、理還亂,複雜又不透明的融資安排,更因涉款之巨一直說不準,層層迷霧隱藏下的風險難以釐清,中國經濟勢被拖後腿。具官方背景的社科院發布報告,指二○一二年中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總債務接近二十八萬億元人民幣,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五十三,其中地方債達十九萬九千四百億元人民幣,姑勿論數目是否如實反映,最少讓市場有個概念。
據早前國基會資料,中國之外的首三大全球經濟體皆債務纏身,經濟規模是全球第三的日本,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一百四十,最大經濟體的美國,多次發生債務上限危機,其負債佔比高至百分之八十七,負債纍纍雖非中國獨有,但不同是中國有關債務的訊息殘缺,以致弄出各種虛假、隱性的不規範行為,其次是中國地方稅收狹窄,又缺乏完整系統化的地方融資平台,債務往往涉及地方銀行、信託及理財產品,涉及金融系統及社會等層面。
國家審計局曾就二○一○年的地方債作統計,估計當年金額達十萬七千二百億元人民幣,按現時社科院的報告,兩年間猛增百分之八十五,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在調結構的大前提下減速,地方債的嚴重性更為凸顯,早前便有地方政府需向大企業伸手借錢,向公務員發工資的零星消息。有估計一五年是地方債還款高峰期,若出現違約,更大規模的問題及恐慌便來襲。
情勢變得嚴峻,較早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控債務風險」首次列為明年重要任務之一,發出中央要大力整治的訊息。如何整治當然要待相關政策的落實,估計是朝一方面控制金額的增加幅度,另方面把其引向規範化,以便着手清理。其中的方案是推進市政債,財政部及人民銀行等部委據說已開展市政債的研究工作,有望明年啟動,化解地方債風險,相信會以地方政府或授權機構為發行主體來發債,政府稅收及其他財政收入償付利息及本金。原則上,這是較成熟且具持續性的融資途徑,把現時混亂不清的債務「陽光化」,透過具約束力的規範渠道進入一個可循環的債務系統。
不過,地方債問題積累多時,根源是地方政府為求考績邀功,盲目造城,進行「大白象」的工程項目或胡亂揮霍,要真正化解危機,除制訂可行的市場化融資平台外,至為關鍵是切實戒除這種「好大喜功」的陋習,配以財稅改革,開通地方政府更為廣泛的收入來源,嚴懲帳目混亂的違規者,若未能從根本着手,看似陽光化的市政府債亦只會淪為另一種「搶錢」工具,到期未能償還又未能再融資,只會累積加深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