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CPI放緩幣策料鬆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受食品價格回落影響,十一月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增長3%,較十月回落0.2個百分點,並且低於市場預期,首十一個月CPI按年增幅僅2.6%,遠低過中央全年3.5%上限,通脹風險整體可控。分析認為,數據或意味內地沒有必要再收緊貨幣政策。

今年可達標 明年恐失控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十二月CPI對全年水平影響微,完成今年3.5%通脹目標已確定無虞。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數據屬利好消息,過去數周市場擔心人行或須透過收緊信貸來抑制CPI上升,但最新數據暗示貨幣政策沒收緊必要,投資者可鬆一口氣。

澳新銀行料,中央會將明年通脹目標續控制在3.5%水平。惟由於內地將於明年逐步推大宗商品價格市場化改革,通脹或在明年下半年破3.5%,非食品通脹,特別是房租或加大通脹壓力。

近期人民幣升值步伐再度加快,有意見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助紓緩內地通脹壓力。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早前曾表示,人民幣升值整體是利大於弊,因為升值提高中國的購買力,降低大豆等大宗商品與其他主要進口商品價格。

PPI續降 製造業仍不振

統計局同日公布的十一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按年下跌1.4%,符合市場預期,但已是連續第二十一個月出現「負增長」,顯示中國經濟未從需求面疲弱、製造業不振的局面中完全走出。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昨發表《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稱,儘管中央穩增長政策助經濟增速企穩,但這種企穩態勢仍不鞏固,而且穩增長政策邊際效應會呈現逐漸遞減。《報告》認為,中國貨幣尚未達到適度寬鬆上限,當前需維持必要的寬鬆幅度,並且在之後隨經濟增長階段的變化進行逆向調整,再逐漸回收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