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誌報道,審計署已於十一月下旬就債務審計工作專門向國務院匯報,此後審計與財政部門再度對帳、修正,相關審計結果有望於本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後公布。
雖然具體的政府債務規模目前不得而知,但外電報道,中國非金融企業有2.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債務將於明年到期,金額是愛爾蘭經濟規模的兩倍,引發市場憂慮內地已處於首宗企業債務違約的風口浪尖上。
根據中金公司數據顯示,包括地方融資平台在內的非金融機構,明年將有2.6萬億元債務到期,當中包括2.13萬億元的到期票據及4,700億元利息,整體較今年高19%,創該行開始彙編數據以來新高。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研究部門主管石磊直言,人民銀行控制槓桿的政策,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隨着到期債務達到創紀錄規模,明年違約可能性會明顯提高。法興經濟學家姚煒認為,如果政府計劃讓市場力量扮演重要角色,就應該允許公司破產或者違約。在產能過剩領域,例如鋼鐵和造船行業,債券違約可能性更高。
《財經》表示,審計署有望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後,公布對政府債務的審計結果。
報道引述研究人員表示,面對巨額地方債,短期應以調整債務結構、控制債務增長速度為主,中期應建立地方債務透明、約束、風險控制機制。
該人員認為,對於目前地方融資平台,應根據不同地區區分對待、分步規範,同時要拓展地方融資新渠道,明確允許地方發行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