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動向:港股抖氣定見頂?

恒指早前一度升至24,111點,為一一年以來的另一高位,突破了多年來重要阻力。久違了的大炒特炒場面再度重現,市值細細的二三四線股更是發力狂奔,即使連升了多個星期的美股上周突然洩氣,港股由高位回落,都無礙細價股的「狂舞派對」。不少人視此為見頂之兆。不過,同時間內地經濟復甦獲確認,A股步入一個中長線升市之說亦不乏捧場客。今期《投資動向》把看好看淡兩面睇法作剖析,是見頂、是續升、還是反覆市,並列舉其中應對之法。

睇升理據一:政策落實利股市

今年首三季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7%,高過全年目標的7.5%,專家估計,最終全年增長有望達到7.6%,可超標完成。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方面,十一月的官方PMI為51.4,與十月份持平,依然是去年五月以來的高位,亦連續十四個月處於50的榮枯線上。製造業持續擴張對各行各業都是好消息,反映內地經濟復甦不是一時間虛火。

再加上目前通脹情況受控,人行貨幣政策急速收緊的機會偏低,市場缺水的時間已經過去。而三中全會後一連串改革,實際關乎到未來五年或十年發展,政策紅利勢成中港股市中長期升浪一大動力。

睇升理據二:資金流入市底強

港股今年成交一直牛牛皮皮,直至周前受政策消息刺激,乍現千億元成交,十一月十八日主板成交1,120億元,是年初以來最高一日。參考過去數據,如○九年五月、一○年九月及十一月、以及一二年首季,大成交後指數能否再衝,取決於有否資金流入,關鍵是大成交日手握最多資金的大戶是買貨還是沽貨居多,對後市信心如何。

按今次大成交的情況,當日恒指裂口開高並大升627點收市,多日來未見回補裂口的技術走勢,「市底」實際轉強,且恒指目前市盈率約11倍,距平均水平還有距離,短線反覆並不意味股市見頂。

睇升理據三:金年結交成績

十二月例牌是各大基金經理年結月份,估計基金會進行粉飾櫥窗工程,故參考過去的十二月恒指表現,便發現升市的機率較高。把視線拉長一點,過去三十年,十二月份港股大都上升,其中只有六年是錄得跌幅,升跌比例明顯不過,升市佔去了八成,只有兩成機會是跌市,統計上升的月份,平均可錄得約4.5%的升幅。

今年恒指在六月觸及19,426點底部開始反彈之旅,期間成交未見突出,直至第四季大市成交轉為活躍,多個基金經理早前持倉量不重,近月追貨現象正說明年結前指數都有一定支撐力。

見頂訊號一:新股蜂擁趕上市

香港失卻「新股王」寶座,但今年下半年新股市場因內地停發新股及上市保薦人改例前的最後衝刺,明顯轉旺,預期十二月有15隻新股掛牌,單是上周便有7隻,集資額逾350億元,有會計師行估計今年新股集資將逾千億元。

同時,恒指於下半年呈一浪高於一浪之勢,這個時間上市的巧合,有認為是大戶為配合新股上市而部署,造就一個牛氣氛圍以圖促銷新股,因內地早前宣布重啟停頓逾年的新股發行,未來新股上市的步伐或會放慢,支撐大市的誘因消失,大戶資金或趁高撤退。

見頂訊號二:大戶散戶齊看好

券商看好中港股市的比率急增,瑞銀估恒指明年最高見28,878點,目標相當於海嘯前○七年的水平。高盛認為股市受惠於內地改革紅利,未來十二個月恒指目標由原先的23,580點調高至26,500點,潛在升幅逾一成。瑞信就把恒指目標上調至26,000點,國指由12,000點升至14,300點。

此外,大部分坊間財經專家及基金經理認為股市可續闖高峰。散戶就較前積極入市,專做散戶生意的C組經紀近月佔比明顯上升,十月份佔比按月增至約12.58%。不過,每當市場人士一片睇好時,大市往往出現逆行狀況,短期見頂機會增加。

見頂訊號三:步入雞犬皆升期

三中全會內容引發了最近一次升浪,除政策概念股成資金追捧對象,細價股更大批大批的加入「狂舞派」。

早前公布擬開展零食外其他零售業務的CEC國際(00759),實質營運都未開始,股價於一個月內最狂升,其他疑似殼股或具殼股條件的弱勢股都突然翻生,相繼以放煙花式連環爆升,上周五有多逾60隻股份單日創過最少一年新高,逾20隻股份錄得雙位數升幅。

同時,部分細價股進入狂升狂跌的過山車時代,如近期持續急升的澳門勵駿(01680)上周五飆高逾8%後急挫,收市跌17.3%,高台跳水現象每每是見頂之兆。

長短線策略並行

上周恒指波幅唔算大,但股份對消息的敏感度大為提高,從追蹤個股表現可見一斑,投資者身處其中,不妨從長中短線策略應對。

長線方面,對後市有信心的,可考慮長期持有目標股份,因資金正逐步流入風險資產,中港股市估值有望提高,但不排除短期續有反覆,高低位相差可以好大,不宜過早持倉太重,宜採分段吸納的策略。

中線方面,年中以來,個別股份升幅大大跑贏恒指,對於業務正在改善、有前景、估值未算過高的股票,尤其是已持貨並錄得一定利潤的可考慮「放紙鳶」的中線持有,預設止賺位。

至於短線,細價股份乘勢變得瘋狂,單日波幅幾成正合愛好揸鑊鏟的股友,有危就有機,既要趁波動市搵食,又要控制風險,最佳之法是採取非常貼市的短炒,適用於細價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