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今非昔比 香港何時覺醒

標誌內地「更開放」的首個自貿區於上海成立後,有消息指第二批名單最快明年五、六月確定,估計天津、廣東最有機會入圍,令自貿區數目一下子增加。內地官員及專家異口同聲,指自貿區崛起不會動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因香港有專業管理人才、訊息透明、商業法律制度完善等多個不易取代的優勢,可是自貿區山雨欲來,既快且急,香港若掉以輕心,吃虧是遲早的事。

本港大型商會公布的調查顯示,高達六成企業認為香港在過去一年出現競爭力下降,僅三成認為本港競爭力不變,另有約七成企業認為跟香港相比,新加坡是較佳的商業及金融中心,反映在大部分商家眼中,香港今非昔比。此外,本地資深銀行家更直言,上海由於勞動力及工業都較香港具規模,香港未來將落後於上海,此番言論確實是當頭棒喝、發人深省。

有關如何提升香港競爭力,以及未來發展如何定位的問題,隨着內地經濟改革進入新一階段,金發局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指出目前遇到重重窘境,怎樣打破停滯不前的障礙,再次成為市場「熱話」。

不過,若不太善忘的話,應該還記得今天這個「熱話」,其實已經討論多年,甚至是跨越世紀,由二○○○年前談到現在。在港人眼前,上海經濟飛快發展,香港的經濟產值已被新加坡超越,以前不被放在眼內的澳門亦今時不同往日,年年有錢派,香港則繼續在何去何從這個題目上原地踏步。

無可否認,香港擁有不少值得繼續堅持的核心價值,但同時又對過往的光輝無限眷戀,這從跟廣東的經濟合作上態度曖昧可見一斑。過去,香港受惠內地經濟增長,成功扮演通往國際市場的最大門戶,中資機構南下,海外公司東來,帶來巨大經濟利益,成就香港傳奇。可是,時代自有其滾動軌迹,作為內地中介的角色也要變化時,不得不面對本港缺乏工業、勞動力不足、成本高昂等連串不利營商的現實,與地理位置鄰近、有工業、科技及人口達一億的廣東進行更密切合作,或可憑着優勢互補,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發展正能量,一起跟其他內地及國際城市較量。

此外,危機感不足也是大問題。曾幾何時香港在外匯交易、航空交通、海運方面都為區內首屈一指的樞紐城市,可惜地位逐漸不保。近十年基建停滯不前,經濟倚重的旅遊零售業又陷入發展瓶頸,凸顯有關當局對未來缺乏長遠部署,頭痛醫頭、資源配置不善、執行不力等問題暴露無遺。機遇每每一瞬即逝,與其繼續紙上談兵,不如親臨陣地,打通關節,由部署到執行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