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金融改革 避重就輕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涵蓋了16個領域、60條具體任務,以當前及未來十年全面體制改革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為主線,規劃到二○二○年,改革範圍之廣、層面之多、領域之寬、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資源要靠市場配置

不過,《決定》中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內容,與其他行業相比較遜色。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與繁榮,完全是建立在創新的金融產品(住房按揭貸款及住房預售制)的基礎上,若無這些金融創新,也就無今天經濟發展與繁榮。

金融資產在國民財富中的比重,實體經濟也是望塵莫及的。同時,金融市場是中國計劃經濟最後一個堡壘,重大問題更多。不進行重大體制改革,金融市場要有效配置資源並非易事。

當前中國金融體系有兩大特徵,一是以銀行業為主導,銀行業資產有144萬億元人民幣,佔整個金融體系的資產80%以上,而五大國有銀行又佔絕對優勢。二是政府對銀行業實行嚴格的價格與規模管制。政府主導金融市場和干預不少,使得有效價格機制無法形成。

《決定》的重點與核心就是通過深化體制改革,讓中國經濟全面轉型為成熟的市場經濟。《決定》中不僅多次強調市場對資源配置要起決定性作用,更強調深化體制改革的各種措施與方式都得通過市場的經濟槓桿來進行,堅決減少早年盛行的政府過多干預,強調建立保證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礎制度。

國企主導局面無變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保證中國逐漸邁向成熟市場經濟,由市場經濟起決定作用,減弱計劃體制對經濟之影響。不過,這僅是一般性理論,要對金融體制改革產生重大影響,得轉化為可操作性政策。

正如《決定》對國有企業闡述的重要性一樣,在短期內,中國金融體制以銀行為主導,以及五大國有銀行佔支配的市場格局不會有大改變。儘管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推進股票發行的註冊制,對金融市場進入有較大幅度的放寬,但無法改變國企佔金融業絕對比重的局面。

對於開放對金融業的價格管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無論是利率還是匯率都取得不少進展。

風險防範涉獵不多

同時,《決定》也強調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及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但這與市場所要求和期望的存款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列出時間表,還有較大差距。對於系統性風險及區域性風險的防範,《決定》也涉及不多。

當然,在《決定》中,金融體制改革的亮點還是有不少。對金融市場影響最大的可能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增加農村融資擴張功能;二是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設立;三是全面開放企業及個人進入國外市場;四是養老保障基金的個人帳戶制等。

這些金融體制改革實施,將對中國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正如我早前一直強調,由於金融市場改革從來無停過,市場對《決定》能否出台重大改革政策不要期望太高。但是,《決定》所涉及的全面市場化核心問題也是金融市場改革的核心問題。如能推動金融業的市場化進程,應是中國金融業的最大改革,對未來市場將產生巨大影響。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