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內以基建帶動經濟,經驗是成功的,「要致富先修路」是形象的說法。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有意「複製」這一模式,又給中國的業界提供了機會,近年中國大型建築企業,到各國承包大量基建工程,是創造需求幫助去產能的妙法。
中國援外基建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興旺,尤其對非洲有大量援建項目,但多數不是做生意的合約工程,而是無償的「搵笨」友好工程。
國際奥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說過:要想看中國最好的體育建築,請到非洲去。中國最好的體育建築,不在中國卻在非洲,如此名聲在外,讓中國人聞之難免心酸。現在時代有所不同,那種施捨外交的友好工程減少了,生意性質工程多了起來,建築業成為一支「走出去」的生力軍。尤其近些年對周邊國家的援建交通基建工程,連接貫通中國,可望發揮強大的經貿效益。
對發展中國家的幫助,中國可大搞援外基建,哪怕只求回本不求賺錢,或搭上送免息貸款,都值得大做。因對中國來說,乃是有失有得、除笨有精,甚至可以是名利雙收。這些項目可成為「借來」的需求,有助消化國內嚴重過剩的產能,將受困於產能過剩的鋼鐵、鋁材、平板玻璃及水泥等行業,盡快解脫出來。
內地除了產能嚴重過剩,也存在資本過剩,只要配置得當,並不難「借來」大做援外基建所需的資本,即使通過政府發債,也可籌措所需。換言之,無論是項目的人力、材料、技術及資金配置,完全是中國目前有能力做得到的,又何樂而不為?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