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玩真 監管水平落後

虛擬貨幣Bitcoin(比特幣)今年初因炒得火紅而萬眾矚目,熱潮表面上冷卻下來,實際仍在飛速發展,加拿大一家交易商剛在商場設置號稱全球第一部比特幣自動櫃員機,任何人都可隨時進行雙向兌換交易,提存比特幣,令這種虛擬貨幣變得更真實和貼身。不過,各地監管機構仍然不上心,但視若無睹並無好處,因為一大堆問題將會自動找上門,愈早應對愈好。

在今年初當每一枚比特幣被炒上二百多美元時,大家最關心的主要是如何從漲價中賺快錢。其實,隨着這種虛擬貨幣愈來愈入世,已衍生出更多商業或搵錢模式。第一,也是最原始的就是做「礦工」,透過提供電腦運算資源創造比特幣。第二,把比特幣用作等同真實貨幣一樣的交易媒介,為交易雙方提供支付平台從中賺取費用。第三,以比特幣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投資資產,搞基金或信託來吸引大眾參與。

很明顯,比特幣從虛擬走進實體經濟,已是不爭事實,但各地監管機構,普遍不當一回事。香港及加拿大的監管機構認為,比特幣只屬一小撮人的玩意,根本未入流,毋須花時間監管。當然,也有一些地方較具前瞻性,好像德國便認定比特幣屬於交易媒介,但性質停留在「私人貨幣」。相對而言,美國似乎捉得最嚴,多次查封比特幣交易商,目的卻不是針對其貨幣性質,而是打擊販毒和洗黑錢活動。

無論是否把比特幣作為真正貨幣看待,如上述的幾種商業模式繼續快速擴大,怎樣也不應坐視。當虛擬貨幣走進現實世界,成為有價有市的貨幣,性質便很像發現一種全新的外幣,問題是人人都可創造這貨幣,十足美國幾年來開動印鈔機大印銀紙一樣,究竟可發行多少、數量由誰制訂?會否造成資金氾濫?理論上絕對有可能演變成實體經濟層面的通脹及流動性問題。

此外,當現實世界接受虛擬貨幣當真錢使,商戶肯收而匯商也肯兌換時,以此作為交易媒介來購買商品或服務,是否仍可單純視之為「以物易物」交易,值幾錢由貴客自理,有爭議只算私人糾紛,抑或視作新的貨幣形式來提供消費保障和監管呢?還有,掛鈎比特幣的投資工具愈來愈多,虛擬貨幣或物品能否作為投資標的物面向市場銷售,監管機構亦要作個清晰定義,以免市場混亂。

網絡虛擬世界變化之快,監管機構已遠遠落後於形勢,看看內地的電子商貿及互網金融發展便清楚不過,人民銀行及中證監等機構還未完全掌握產品的性質之際,市場已經不斷換代更新,因此對消費保障、防範金融風險等,完全一片空白。不難想像,如果虛擬貨幣「弄假成真」,並且大行其道,肯定會從更深層次介入實體經濟,風險更加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