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鞏固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早前向中國大力爭取,終於獲得八百億元人民幣的RQFII額度,進身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已毋庸置疑,現在更想再下一城,要把倫敦打造為國際伊斯蘭金融中心。英國政府打算發行二億英鎊的伊斯蘭國債,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中東資金進場。倫敦這兩個金融中心新定位,不但與香港多年來追求的目標相同,而且進步神速,明顯把我們比下去。
正在倫敦舉行的世界伊斯蘭經濟論壇,被喻為伊斯蘭世界的「達沃斯論壇」,雲集過百個國家的政商重量級人物,而且是首次在非伊斯蘭國家舉行,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倫敦在投資者眼中的地位。英國政府趁機宣布發債,雖然金額不算特別大,卻創了非伊斯蘭國家主權債的先河,顯然是想起帶頭作用,鼓勵企業及機構在倫敦發行伊斯蘭債券,伊斯蘭金融中心地位將更突出。
其實,英國與伊斯蘭金融不能說毫無淵源,因為當地約有二百七十萬穆斯林人口,早就有專門服務他們的伊斯蘭金融機構,對相關金融產品有一定的本土需求。此外,英國很多大型基建項目,包括部分倫敦奧運設施,也是通過向中東資金融資籌集經費。因此,伊斯蘭金融世界對這個市場不會陌生,而倫敦相比其他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更強的先天優勢。
早在二○○七年,當時的英國工黨政府已提出發行伊斯蘭國債,其後因金融海嘯要全力救市,結果拖到現在才成事。無巧不成話,香港政府也是在二○○七年首次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打造伊斯蘭金融中心,發行伊斯蘭債券,但相比倫敦的成績,我們毫無疑問非常落後,除了個別本港銀行曾象徵式推出基金及戶口服務之外,幾年來空白一片,市場連雛形也沒有。
當時有意見認為,由於伊斯蘭債券要符合宗教教義,不能收取和支付利息,產品形式只能是租賃及利潤分享等,令結構相對複雜,而且涉及資產轉移,與香港稅制格格不入,必須先行修改稅例給予豁免,才能蓬勃起來。可是當有關法例於今年中在立法會過關後,市場毫無反應,從中可見,伊斯蘭金融在香港搞不起來,應該是另有原因。
由於缺乏本土需求,加上產品結構複雜,相信本地企業及機構不會額外花費求新鮮,只會選擇傳統債券集資。換言之,伊斯蘭債券及投資產品的供需都是「兩頭在外」,發債體及投資者均來自海外,實在想不到他們為何不選擇較成熟的市場例如馬來西亞及倫敦,怎會老遠走來未成氣候的香港。因此,剩下來可能是一些並非純為符合伊斯蘭教義的投資,目的只是利用稅務寬免,屆時爭議更大,更難做大。伊斯蘭金融看來真的與香港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