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繞道而行 香港窗口褪色

香港向來被視為中國對外的經濟窗口,有所謂背靠內地面向國際。當海外資金要到內地投資,又或內地資金要走出去,多年來都以香港作為資金中轉站,而香港則利用對內地及國際市場的認識,提供中介服務,賺取可觀收益。不過,花無百日紅,香港的中轉站角色已在褪色,這不僅是市場的普遍印象,內地官員及外國大型基金亦有同感,又是一個警號。

由於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過往內地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很多時會先來港探路及開設窗口公司,並算作對港投資。隨着內地開放程度愈來愈高,香港做跳板的重要性相對降低,從統計數字可見一斑。國家商務部昨天公布,今年一至九月內地對海外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為六百一十六億美元,增長達一成七;可是同期對香港的投資則下降近一成二,是連續三個月倒退,跌幅更不斷擴大。

這絕非個別情況,因為今年以來內地對海外的直接投資,一直保持可觀增長,對香港的投資增長卻落後於整體,甚至不升反跌。商務部發言人對這現象相當坦白,直言內地企業國際化程度愈來愈高,加上中央放寬投資及外匯管理政策,現在已可直接走到外國去,不需要以香港做中轉站。這明顯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因為內地未來只會更加開放,企業對香港的依賴進一步下降。

內地資金走出去可以繞過香港,那麼海外資金走進來又如何呢?由於中國仍然未開放資本帳,也未實現自由兌換,香港相對還有角色可扮演,內地的外商直接投資之中,來自香港的投資增幅,一直強於整體水平。不過,這條資金流其實相當不穩定,變化頗大,而且不取決於香港本身的條件,全看內地政策及環球資金供應是鬆抑或緊。以今年上半年為例,內地經濟減速兼鬧錢荒,美國又放風退市,同期的整體外商直接投資相當差勁,香港自然遭殃。

雖然香港仍是外資進入中國的主要門戶,這功能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基金巨頭貝萊德直言,上海設立自由貿易區,以及由此掀動的市場改革,將會令很多投資者質疑香港究竟還有甚麼重要性;而且,當內地經濟對外資愈來愈開放,將會吸引很多大企業轉移陣地。長此下去,外資毋須再以香港做踏腳石,與內地資金選擇直接往外國去,情況十分相似,可說是一體的兩面。

香港必須要有高度危機感。對於走出去的內地資金而言,香港的價值肯定愈來愈低,恐怕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至於海外資金,面對內地的複雜環境,仍然要用上盲公竹,香港理論上仍有價值,但必須做得比內地的自貿區更好,制度和服務更勝一籌,如果停滯不前,只靠食老本,沒落是遲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