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資銀行積極拓展本港業務,滙豐銀行及恒生(00011)在港的主導地位受威脅,相反外資入華進展卻不大,里昂直指滙控(00005)及恒生將因此成為輸家。分析師及學者均認為,內銀透過併購等手段加入競爭,香港銀行感到有壓力和傳統地位被削弱屬情理之中,但內銀在國際市場經驗不足,未必能輕易取代滙豐及恒生的主導地位。
滙控昨收報85.75元,跌0.55元,滙控美國預託證券(ADR)再跌0.26元,報85.49元,恒生收報126.4元,跌0.2元。
里昂證券亞洲銀行研究部主管Derek Ovington稱,過去二十年不斷有中資行加入香港市場競爭,港銀在本土的市佔率一直被蠶食,料趨勢將持續,但暫時難以形容港銀被邊緣化。
Derek Ovington指出,滙恒兩家銀行分別投資於交行(03328)及興業銀行,在中國銀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下,令滙豐及恒生資產質素轉壞,亦拖慢貸款增長,兩家銀行將成輸家,而直接投資於內地的東亞銀行(00023),表現亦同樣不被看好。
至於在香港有長遠發展的中銀香港(02388),及盈利較平均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區的渣打(02888),則被里昂視為中資銀行崛起的贏家。里昂統計數據顯示,一二年中銀香港、工行(01398)和建行(00939)在香港本土的貸款市佔率總和達18.1%,直逼滙控(撇除恒生部分)的23.9%,更超越恒生的10.5%。
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稱,內銀在港積極拓展業務,削弱滙豐及恒生的地位,並不令人意外。由於內銀資金充裕,甚至可以「買起滙豐」,有如滙豐當年收購英國的銀行一樣,但內銀市場經驗不及港銀,信譽和龐大的規模亦不匹配,未來經營表現是否理想仍屬未知之數。
分析師指出,內銀在香港發展的態度進取,香港銀行肯定感受到壓力,但內銀在香港的盈利能力不及中國,只是實踐一貫「走出去」的策略,論經驗及能力未足以主導市場。除了中銀香港外,相信港府不會輕易將發鈔行的地位交予中資銀行。
內銀在香港雙管齊下積極發展業務,包括自然增長和收購壯大規模,如工銀亞洲收購友聯銀行、建行收購美銀亞洲,以及招行(03968)以逾3倍市帳率的高價收購永隆銀行。
然而,有銀行家表示,內銀在香港規模發展迅速,主要得力於母行在內地的客戶轉介,尤其是高端和企業客戶;實際在香港市場的市佔率,特別是零售銀行方面的發展仍然落後於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