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香港失動力

上周公布的「全球動力指數」給香港當頭棒喝。這指數是全球競爭力指數的一種,就營商環境、科學與科技、勞動和人力資源、經濟與增長,以及融資環境五個範疇共22項指標為各國或地區打分。

最終結果,跟早前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和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競爭力排名有着顯著差別。在「全球動力指數」排名榜中,中國表現驕人,排名全球第三。

中國排名遙遙領先

按二○一三至一四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的排名,中國僅排全球第二十九位。IMD給中國大陸的排名亦只是略好的第二十一位而已。「全球動力指數」給香港的排名,反過來遠低於IMD和世界經濟論壇的第三位和第七位的排名,只得第十六位。

競爭力或經濟動力涵蓋多個領域因素,當中元素或加權值有所不同,都會給總分造成很大分別。問題是:不同的排名標誌着甚麼?又預示甚麼呢?某國排名更高是否代表未來經濟增長更快,有機會吸引更多外資直接投資?又或是更有韌力,不易陷入衰退?

筆者好像還未見過有認真的研究,測試不同的全球競爭力指數預示經濟發展的能力。

星洲表現值得借鏡

純就往績而言,在全球動力指數排名高的中國似乎要比IMD和世界經濟論壇的指數更可信。中國排名是由去年的二十位躍升至今年的第三位,是否意味中國未來幾年內,相對其他國家會有更突出的表現呢?香港今年排名第十六位,由於是首次加入全球動力指數調查,沒有往昔數據,難悉近年變化如何。

在亞太區中,香港的動力指數稍高於台灣,但大幅落後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和南韓。新加坡作為國際都會,跟香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卻遠遠拋離香港,動力指數達61.9分,而香港僅得58.4分,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據發布全球動力指數的致同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解釋,香港在營商環境方面表現最好,在科學與科技及勞動和人力資源方面表現最差。其實筆者最擔心的反而是營商環境的惡化。政府對物業市場粗暴的干預,意味已背棄了自由市場的基本原則,取而代之由官員意志決定甚麼是合理樓價。另一方面,議員和政府雙方缺乏互信,進一步打擊公共政策的質素。

宏觀政策過於保守

雖然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經常自以為是,並且相當進取和固執,但在宏觀政策方面又顯得過於保守,一味重複表示港元與美元掛鈎是最理想的貨幣安排,不願意務實地檢討其他制度的可行性。

筆者對中國大陸在全球動力指數排名三甲內並不感意外,中國在公共政策務實而進取,創新之餘亦見審慎,整體表現優秀,香港要虛心參考內地成功和失敗經驗。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