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實行現代市場經濟模式多年,但很多人仍未完全理解市場運作,硬把生產成本與成品售價掛鈎。
最近有位飲食業老行尊表示,由於私房菜廚師收不到顧客自攜酒水的開瓶費,被迫放棄使用進口食材,廚藝不能發揮云云。筆者因業務需要經常外出酬酢,光顧不少全用進口食材的高級私房菜,大多毋須開瓶費,因昂貴的餐單已變相包含在內,客人願付高價,與食物成本也沒有必然關係。
同樣道理,樓價跟發展商的成本沒有太大關係,主要是供求的結果。香港地價高昂,在發展成本中的佔比遠高於建築費,發展商投地時會先估計項目未來落成時可賣多少錢,再扣除發展成本及利潤,便得出可承受的地價金額。若建築費用大幅上升,發展商便減少地價的預算,以彌補上升的建築費。
因此,建築費用上升或下降可影響地價,不能影響樓價。有業界指香港缺乏外地輸入勞工,建築費用高昂,樓價不易回落,恕筆者不敢苟同。九七後地產市道低潮時,樓盤以低於成本價出售屢見不少。
政府以多項行政手段降低需求,成功冷卻過熱的樓市,但樓價未見顯著回落。很多業主相信土地長遠供應甚為緊張,未必能滿足未來需求,即使成交疏落亦不願大幅割價求售。理順樓市的關鍵是提供長遠而穩定的土地供應,市場旺時多推地,市淡時少推,只要政府及時反應,樓價便不會大升或暴跌。
香港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拿百分之一的土地建住宅,以地積比率5倍計算,已可提供約74萬個八百方呎的住宅單位,足以滿足未來10年需求。為甚麼大家仍認為土地供應不足呢?
香港並非土地不足,只是未能有效善用土地資源。現時市區內可供發展的地塊不多,市區重建須先拆卸舊樓,一加一減之下所能增加的單位數量有限。
新界北部有一整片大平原,若善加利用,可提供無數住宅單位。可是,政府提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即遭群起反對,可否落實仍未知,若胎死腹中,對日後大規模發展新界北部有深遠影響。
不過,即使發展計劃落實,政府與發展商對補地價的分歧仍難達共識,一方面政府害怕被指利益輸送,另一方面是發展商面對土地增加,不敢對後市太樂觀,雙方膠着必拖慢發展步伐。現行的補地價機制已失效,政府宜思索全新的補地價訂定方法,才能釋放土地的發展潛力。
填海當然可提供土地,生產成本卻高昂,將會對庫房帶來壓力,而且會對海岸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加上保護維港法例,海港兩旁難以再填海取地。
對於應否發展郊野公園,近日引起激烈爭論,筆者傾向保持開放態度,贊成讓市民討論應否減少郊野公園範圍以換取發展用地。舉例說,港島有3個水塘郊野公園,這些水塘現在還有沒有共存的必要呢?可否討論一下放棄面積最少的薄扶林郊野公園?發展郊野公園即使得到市民認同,亦須很長時間的技術調研和開發,若現在甚麼也不做,下一代將面對更嚴重的房屋問題。
其實,拿出來理性討論,讓市民更清楚了解土地供應的問題,以及各種增加土地方案的利弊,才可讓社會作出正確選擇。大規模開發土地的研究已停滯了十多年,是時候重新啟動。
陳超國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二十多年資深專業地產服務策劃經驗,為行內公認經驗豐富的專家。陳氏亦為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仲裁學會會員及香港政府註冊產業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