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攻港 雄據榜首

香港回歸十六年後,中資「進擊」香港的趨勢愈見明顯,本地華資在各行業的市佔率日漸萎縮。據投資推廣署資料顯示,近年經該署引入的外資中,中資數目凌駕美、英,成為來港開展或擴展業務的榜首。而美國商會則強調,要提防營商政策傾斜,包括中資在內的任何一方。

投資推廣署剛公布,在今年上半年協助外資在港開展或擴充業務,與中資有關的項目達51個,佔總數近24%,為各外資之冠。投資推廣署署長賈沛年(Simon Galpin)表示:「該署過去幾年協助在港成立的內地公司,數字及比例均持續上升(詳見附表),相信與內地企業在港較易找到不同行業(如法規、會計、市場推廣等範疇)的服務提供者有關,方便它們將業務推廣至世界各地,並相信內地企業來港開業的趨勢將持續。」

港保競爭力仍靠外資

面對愈來愈多內地企業來港「爭飯食」,外商又如何看?作為本港最大外商組織的香港美國商會,該會會長魏理庭(Richard R. Vuylsteke)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我反而希望更多內地企業來港,因這有利香港、內地、以至亞洲區。」

他解釋,創新是香港要保持競爭力的要素之一,這須依靠繼續吸引外地企業、人才來港。而內地不乏具創意的企業,相信可為香港帶來好處。另內地企業來港,短期或未能適應本地法制、資訊自由流通等,反有機會為外商促成更多商機。

不過,隨着中資勢力愈見強大,營商環境會否開始見不平衡?魏理庭稱,本地營商環境應該是公平競爭,現時未見本港有政策傾斜中資企業,但本港亦要提防,以防錯誤偏袒任何一方,直言如有偏袒,這就不再是「香港」。同樣,賈沛年指,香港政府主張公平商業原則,無論外商來自內地或海外,均會對其一視同仁。

不過,中港中小企業國際交流投資協進會會長趙志雄稱,近年中資不斷在香港開設公司,會內近兩成會員是均是來自內地的投資移民,他們到港後會立即開設出入口公司,與本港中小企業進行競爭。他表示,政府沒有限制中資企業來港數目,變相於政策上向中資傾斜;政府又沒有提供資助補貼等中小企能直接受惠的措施,令到經營環境變得更惡劣。

學者:未壟斷港經濟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尹德勝預計,香港會有更多中資企業的辦事處,作為「中間人」可令香港有更多資金流入,有助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他認為,除非內地經濟放緩,否則駐港的內地企業辦事處數目會持續增加,但他相信香港對其他外資企業仍保持一定吸引力,未來不會被中資完全取代。現時該會公司會員數目約3,000家,當中中資公司佔會員比例少於5%,相信未來比例會增加。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稱,香港乃自由經濟市場,不能隨便施加限制予商業市場,所以中資企業可在港成功生存,實屬市場競爭下的結果。他認為,未見得香港的經濟已被中資支配。

過去十多年,中資企業滲透本港各業,尤其在金融市場,不少華資企業已被中資收購或「染紅」,如永隆銀行被招商銀行(03968)收購,內地四大國有銀行亦先後來港上市,現時碩果僅存的華資行永亨銀行(00302)、創興銀行(01111)等,近年亦頻頻傳出將被收購。

證券業方面,中資的海通證券(06837)○九年就斥資18.22億元收購七三年在港成立的華資大行大福證券逾52%股權,並易其名為海通國際。

內房企大舉進軍

此外,港股的藍籌成分股逾半屬中資企業,內房股更是一崛起的大型板塊,近年內地大型房產商萬科企業就透過收購永泰地產(00369)旗下的南聯地產(01036),借殼來港發展,其餘內房股如雅居樂(03383)亦來港投地,去年初以7億元奪西貢地,中國海外(00688)同期更豪擲25億元奪鴨脷洲臨海地王。

今時今日,華資企業持續面對中資企業的挑戰。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稱,華資企業式微與中資企業來港無關,純粹是企業因「優勝劣敗」而淡出。他強調,不論是本地或外資企業,在港面對的營商環境及待遇都相同,企業的生存空間視乎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