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新興市場在劫難逃

近年資金熱捧的新興市場自五月下旬起出現大幅調整,多國股市及匯價的跌勢近周更有加劇迹象。隨着發達國家復甦預期漸趨明朗,相信資金會進一步回流歐美市場。新興市場股匯難免步入寒冬,當中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資金外流,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備受關注。

熱錢湧入 資產升值

○八年雷曼破產引發金融海嘯,聯儲局為免美國經濟陷入日式衰退,遂以超寬鬆的貨幣環境來應對,當中以量化寬鬆政策的影響最為深遠。量化寬鬆始於聯儲局在市場買入債券,向市場投入資金,從而壓低利率刺激經濟。

當時歐美經濟風雨飄搖,新興經濟體卻如日方中,量寬產生的大量游資於是從發達國家流竄至新興市場。快速的經濟增長加上熱錢流入,量寬對新興市場而言猶如火上加油。游資過剩導致資金成本驟降,股市等資產價格上漲、通脹壓力升溫,經濟有過熱風險,一些新興貨幣亦面臨升值壓力。

歐美轉好 形勢逆轉

踏入一三年,環球經濟有明顯變化,自去年起增幅放緩的新興經濟體有進一步減慢迹象。以金磚四國為例,中國側重產業結構優化而非單以增長率為目標;印度官方預期經濟增長僅約5%,增幅為○四年以來最低;巴西更出現高通脹、低增長的兩難局面。相反,美國復甦漸入佳境,備受債務問題困擾的歐洲經濟也有步出谷底的勢頭。

自五月下旬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表示,在未來數個月可能調整量化寬鬆的規模,資金流向開始出現更明顯變化。資金不但流出美債而流入美股,以追求較高的潛在回報,更甚的是早年因量寬而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亦加快撤離並回流歐美。雖然新興市場的增長率普遍仍較發達國家為高,但市場是一個反映預期的地方:歐美經濟增長預期漸趨明朗,相反新興國家預期則明顯放緩,資金流向逆轉顯而易見。

雖然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亦是因為資金外流,引發東南亞多國資產及貨幣下挫所引起,但今次歷史重演的可能性暫時不大。

當年亞洲貨幣多與美元掛鈎,卻沒有足夠外匯儲備去支持當地貨幣匯價,加上以美元為單位的外債亦處於高水平,令外資大鱷有機可乘。時至今日,新興貨幣已經實施浮動匯率,多個新興國家央行外匯儲備亦已經顯著提高,外債水平則大幅下降,大鱷較難興風作浪。

政策失誤 風險驟增

然而投資者不能掉以輕心,當中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資金外流備受關注。早前新興市場波瀾的起因,正正是八月中印度央行為了減慢資金外流而宣布收緊資本帳管制,措施引發市場恐慌,印度盧比創歷史新低。八月底巴西及印尼等央行希望以加息來穩定幣值、紓緩貨幣貶值所引致的通脹壓力,卻可能令已放緩的經濟雪上加霜。

新興市場央行現處於兩難局面,股匯步入寒冬難免,投資者宜關注決策者的後續措施,會否把問題惡化,並擴散至其他非新興市場的風險。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委員,著有金融書籍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