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十八年的國債期貨,今日回歸內地資本市場。分析認為,當局選擇在現階段推出國債期貨,是落實中央「穩步推出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措施」,建立定價基準及管理利率波動風險的重要一環。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直言,市場參與者可利用國債期貨套期保值,主動規避市場風險,而透過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有利於建立市場化的定價基準,完善國債發行體制,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截至去年底,內地記帳式國債存量突破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所有已推出國債期貨國家的國債存量,有市場人士測算,根據當前的國債存量,利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國債市值會下降約3,000億元。
作為內地債券市場中最主要參與者,截至今年七月底商業銀行持有記帳式國債51,464億元,佔託管總量的68.91%,當中工行(01398)持有的國債現券規模已達8,758億元,佔全國國債現券規模12%。雖然銀行及保險機構暫未能參與國債期貨市場交易,但業內人士直言:「國債期貨市場就是為銀行對沖風險而生」,引入銀行及保險機構入市,既可規範市場,又能增加市場活躍度,可謂大勢所趨。
有商業銀行負責人透露,銀行參與國債期貨涉及的託管、投資比例等問題還未明確,在中銀監正式出台指引前不會有實質性進展,但業界均積極進行前期準備工作,年初至今已進行數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