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證券經紀業面對歷來最嚴峻的時刻,遍地哀鴻,一方面由於業界本身大多不謀進取和增強實力,堅拒互相整合。另一方面,是受政府在致力打造香港成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宏願下,引進多項向外資傾斜的制度所致。
其中,○三年於業界一片反對聲中強行執行的佣金議價制,實施至今十年,不少證券經紀從業員的飯碗被砸破,影響數萬個家庭的生計,給社會添上一股「怨氣」。
特區政府一邊沿襲前港英政府標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但另一邊在改變證券經紀佣金收費上扮演了積極推動的角色,明顯有違「不干預」的原則。筆者並不懷疑特區政府的誠意,也認同本港必須朝這方向發展,然而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否必須犧牲業界利益,這倒是個大問號。
筆者十分羨慕新加坡的證券同業,新加坡政府在拓展及與香港競爭上的努力及成就,與本港不遑多讓,也是最強的競爭對手。時至今日,在新加坡市場居主導性地位者,依然是金融券商或投行,外資仍得靠邊站,但這並無損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內地證券市場這塊肥豬肉都為一眾國際性投行覬覦,恨不得在內地大做生意。然而直到今日,大型國際投行除在新股IPO融資市場上,因握有龐大數目國際投資基金客戶而獲得參與外,卻在外資佔股比例不能超過三分之一的限制下,以及中央政府的積極扶持,市場的主導權至今仍緊緊握在內地業界手上,外資投行只得靠邊站。
然而,至今並無聽聞外資投訴開放不夠,也無因此降低國際投資資金進入內地市場的欲望。
過去一些財金官員常強調本港不開放市場並依從外資要我們開放的方式,例如市場制度迎合其需求,外資便不會前來投資,要成為區內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美夢便成泡影,但筆者並不認同。只要看看新加坡和內地市場便可得到證明,我認為這是為政者對本土市場及市民不夠承擔的問題。
英國人以「殖民者」心態統治香港,欠缺對港人的長遠承擔,就算市場是由外資主導控制也不介意,這點尚且可以理解。
可是,香港回歸十六年來,大部分經前港英政府培育的政府官員仍有意無意傳承了港英政府的「殖民者」心態,對市場主導權由外資壟斷,認為是國際化之下理所當然的事。而且對外資的要求言聽計從,最終間接把業界邊緣化,甚至扼殺了其生存空間。
筆者雖非見聞廣博,卻知道在任何具主權的國度裏,其關係經濟、金融及民生市場,從來沒有讓外資壟斷及操控的例子,也從無任何一個政府不力謀保護本土有關業者的利益,並作出積極扶持。
本港雖已回歸十六年,但為政者的思維仍停留在港英「殖民者」的魔咒下,難怪引起「民怨」。
許照中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超過40年,許氏現時亦為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及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亦是香港旅遊業議會上訴委員會獨立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