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媒體評論指本港出現「國進民退」迹象,將引起商業版圖變異,言論緣起於和黃招標出售百佳。自從披露有意考慮出售百佳超級市場後,不僅在本港引起高度關注,內地媒體亦有評論和分析,揣測長和系部署「脫港入歐」。百佳意欲賣盤,已不是一樁普通意義的商業交易,而被賦予更深遠的視野。
內地媒體的分析將今次百佳洽售事件和當年怡和遷冊,退出香港經濟舞台一事相提並論。兩者性質是否相同見仁見智,但分析提及的,過去二十多年來,發端於香港回歸的英資遷冊或撤離,由本地華資取代之的商業變遷,即如分析所料,兆示將出現另一次商業變遷,本地華資商業版圖,逐步由近年在港積極拓展的內地企業,尤其是財雄勢大的國企取代,那已不是捕風捉影,而是初顯苗頭,人盡皆見。
香港是自由經濟體,內地資本滲透本港商業,規模和深度很難統計,但較大型的企業則可循上市公司數目窺斑見豹。目前在港上市的H股企業達一百七十六家,截至今年六月底的總市值達四萬二千一百九十億元,佔港股總市值兩成有多,H股佔總成交額更達四成。
在恒生指數成分股中,中資股佔去半數,市場地位及影響力,日漸壯大。中資企業繼續來港上市,當中阿里巴巴市值估計高達八千億元。事實上,內地企業尤其是大型國企,近年在本港不同經濟領域均有涉足,例如銀行、電訊、房地產、證券等。
分析對此現象,引用內地流行的概念——國進民退,倒有幾分貼切。相對於大國企,本港華資企業就是民企,國企開拓、深耕本港市場的過程,就是擠壓本港民企的過程,因為香港市場不大,是都市型的經濟體,而且本質就是資本密集的市場,投資出路有限,內地「走出去」的資金,相當部分落腳香港,必形成爭食局面。
改革開放多年的發展,國家打造了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上榜企業,這些企業在內地開拓,逐漸擠壓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來港爭食的結果,如同上演內地國進民退的續集。俗語說的,猛虎不鬥地頭蟲,在香港商業格局裏沒有這一說,因為本港企業生意經驗豐富,精於算計利潤,這種經營風格,容易敗在為開拓市場,不惜以本傷人的經營作風之下。地頭蟲不齒與猛虎鬥,恐怕才是真實。
說到底,一個很致命的要害,是香港政府管治無能,缺乏開拓精神,將經濟局限於個別產業,導致經濟路子愈走愈窄,更依賴引入內地企業,以求擴闊產業布局,這是香港經濟的無奈。像九七年前後,上演英資退華資進,現今香港回歸十六年後,轉演華資退「國」字號進,是可以預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