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下半年,人民銀行如期兌現承諾,加速推行利率自由化改革,把「貸款利率」的決定權交予商業銀行,再次採用了西方世界的市場機制。回顧大約三十年前,中國唯一的人民銀行,首次把「商業銀行功能」交予中國工商銀行(01398)等四大國有銀行,時至今天,無數的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陸續開業和發揮功效。
十年前宣布的「港澳自由行」讓一疊疊人民幣走進香港,人民銀行因此給予了中銀香港(02388)的境外清算行功能,啟動人民幣走出去,締造今天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讓中國貨幣邁向自由化。雖然如此,但深入了解和比較香港的經驗,利率改革的「戲肉」仍未展開,最多只能說是把火箭送上發射台而已。
利率改革由建立一些「市場利率」開始,最早的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CHIBOR)(1996年),繼而修改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息」(SHIBOR),往後的還有債券回購利率(1997年)、商業銀行的貼現率(1998年)、財政部債券投標而定的息率〈1999年〉,以及後來大量的金融產品定價(利率掉期(IRS)、貨幣掉期)等。
第二階段利率改革是存款和貸款。二○○四年首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的新措施,銀行可以提供10%「下浮」優惠予合適的客戶。至於存款的10%浮動優惠,直至去年中才姍姍來遲,與貸款的優惠相距長達八年之久。事隔一年,貸款利率的自主權於現在全面開放。整個發展過程,歷時超過十七年,餘下的是存款利率開放。
龜速的發展並不是壞事,因為拉丁美洲曾經有過兩年完成利率改革的高速經歷,帶來的結果卻是一團糟。就是美國也用了十六年(1970至1986年)進行利率改革,並接上了往後數年大量銀行在競爭下倒閉,平均每年高達200至250家。
至於香港亦是血的教訓,經過長達七年的分階段發展,存款「利率協議」於二○○一年全面取消。在高度競爭下,香港銀行只好相對地放棄沒有效益的零售銀行業務,不願意於屬零售性的偏遠地區或屋村開設分行,廣徵及提高不同的手續費。最終,小銀行被併購接踵而來。銀行為抵銷利息收入下跌,全力創新銷售產品,以提高非利息收入。雷曼倒閉觸發金融海嘯前,理財產品如雨後春筍,後果有目共睹。
西方社會崇尚自由,追求平等和公平,代價是社會福利上升,參與實質生產的人數和時間減少。經濟輾轉向下,今天不少淪為貧窮大國。經濟理論本來已沒有任何的必治良方,現在更不斷開放監控手段,放棄更多的操縱工具,任意鼓勵市場自我競爭,效果好壞清晰可見。
可喜的是,中國仍未追上西方的經濟模式,因為發展至今的利率改革,存款利率仍未開放。這個情況曾出現於早年香港,當時貸款利率也是由銀行自行決定,大銀行有默契地採用相同的「最優惠利率」作為貸款利率基礎,只要存款利率協議未打破,價格鬥仍未進入「血戰」階段。所以中國亦可考慮用更長時間,摸索更合適的中國經濟模式,先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再分階段取消長期的一至五年存款利率,把短期的六個月、三個月和活期留作較後和最後的一步。
陳鳳翔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目前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兼任教授、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他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及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