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補鑊整治商品市場

打擊金融造市已成近年國際監管機構的一大「使命」,繼早前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操控風波後,最新打擊對象是銀行操縱商品價格的行為。過去由於美國監管上的縱容,華爾街銀行大舉參與跟本業無關的商品業務,最終涉嫌運用各種手段抬高價格自肥,損害消費者利益。聯儲局將於下月決定是否續容許銀行參與實貨商品交易,藉此將商品市場重納正軌。

操縱鋁價風波愈鬧愈大,除了早前已展開針對銀行商品業務的監管行動,高盛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近日亦被告上美國法庭,為鋁買家的損失負上責任。但原來造成今日亂局,美國監管機構可能是始作俑者,多年前一手放寬銀行涉足商品領域,為日後鋁價疑遭操控埋下伏線。

高盛否認操縱鋁價

面對外界就操控鋁價的口誅筆伐,高盛辯稱○六年至今鋁材價格已下跌約40%,否認操縱價格之說。

期貨業人士指出,高盛所指鋁價有所下跌,其實不代表鋁用家的成本同樣下跌。例如可口可樂的鋁罐每月需要訂用大量鋁,即使鋁價下跌,但由於高盛及摩根大通這些擁有交割倉庫的投行拖慢交付,一拖數月之下,用家因此增付的倉租,其實更多於鋁價下跌幅度,這解釋為何美國的消費者為此負擔更多成本。

自從九九年美國實施新例容許花旗及摩根大通等「金融超市」進軍商品業務,最終獲聯儲局「開綠燈」,如○三年允許花旗參與實物商品交易,後來摩根大通亦成立從事能源業務的子公司。與此同時,高盛及摩根士丹利因其傳統投資銀行背景,一直不受銀行控股公司法規管,參與商品業務更是「暢通無阻」。

○八年金融海嘯後,更推動這些華爾街大行進一步擴張其商品王國,因為湧現更多併購機會,如摩通吞併貝爾斯登,連帶後者的能源商品業務亦一併收歸門下;又於一一年購入明富環球在LME的持股,從而擁有LME10.9%股權曾成為單一大股東。高盛亦收購最大的LME倉庫網絡之一Metro。但海嘯後美國監管機構亦重新收緊對華爾街銀行經營業務的規管,要求它們在五年內剝離與本業有衝突的業務。

銀行實貨交易下月定奪

華爾街銀行亦從此捲入操縱商品價格的嫌疑,美國參議院曾於上月舉行聽證會,討論有關問題。美國聯儲局亦將於下月決定是否繼續容許銀行參與實貨商品交易。這些措施,都可說為過去放任銀行參與商品業務的亂局,納回正軌。

美國監管機構關注投行操控商品案

美國聯儲局:今年9月將重新評估容許金融企業交易大宗商品現貨的決定。

美國參議院:今年7月底,就銀行持有輸油管道、金屬倉庫和其他商品資產對金融系統所構成的重大風險舉行聽證會。

CFTC(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近期致函金屬倉庫所有者,要求他們保留與金屬生產商的溝通紀錄,另外包括每天金屬的入庫速度及提貨請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