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國債大發展中小企攻堅

今年是內地經濟改革的攻堅年。穩增長也好,調結構也好,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援,特別其「輸血」(融資)角色,極為關鍵。上月初國務院公布的「金十條」,固然表明要「穩步擴大公司(企業)債、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行,促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近一個月人行行長周小川和中證監主席肖鋼多番講話,內容均涉債券市場,預示未來一兩季,內地債市或出現重大發展。

融資需求極龐大

內地中小企為政策扶持的重點,但其面對融資難的困境,如銀行放款從嚴、IPO重啟未有期等,卻是人所共知。公開發債的話,中小企多以短期融資券及中期票據為主;以數量計,合共佔目前內地債市近半份額,可見融資需求龐大。

不過,以較能反映融資量的票面總額計,卻見兩者合計仍不足兩成,而企業債和公司債佔比亦僅單位數,完全被國債和金融債等資金較為雄厚的巨無霸比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國內資金錯配的問題。

私募債成本高昂

除了公債外,私募債亦是中小企尋求融資的另一渠道。然而,目前內地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市場仍以試點形式運行;由於發債體的信貸評級不足,企業資訊不對稱,往往被市場視為高風險企業,要以高票息發債,加上其他費用,發債成本隨時高逾15%,實非一般中小企所能支付。

因此,試點項目推行一年,約二百多家企業完成發債,集資近270億元人民幣,僅佔整體公債票面總額近0.1%。如此規模,難以對亟待升級轉型的實體經濟作出有效支持。

完善市場第一步

如果說,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戰略布局與推進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務,那麼,從數字看,發展和完善債券市場就是必要的一步,而突破點可能是中小型企業債。

何文俊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經濟及策略師,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專業會員,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及碩士,專攻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