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超常增長 答案一字咁淺

監管機構普遍有個通病,就是最叻賊過興兵,最愛事後補鑊,金管局亦沒有例外。本港銀行貸款自年初開始出現超常增長,六月份增幅以年率計更高達百分之四十,當中有不少屬境外及貿易貸款,的確非常誇張。但據透露,當局對貸款需求異常強勁的原因,目前仍在了解中,作為監管機構給出這個解釋,令人嘖嘖稱奇,因為答案早已清楚寫在牆上。

說是超常增長並不為過,因為在今年初,一些銀行高層曾說過,今年全年貸款增長,較保守的估計是不足一成,較樂觀的估計是一成半多些,相對二○一二年約百分之九的增長,是介乎原地踏步至略有進步。可是實際表現卻不一樣,首季貸款增長以年率計為百分之十二點四,一至五月份合計增幅升至近百分之二十,如果六月份增幅真的達四成,上半年的增長確實超常。

背後原因真的謎一樣嗎?當然不是,在公開的統計數據中有迹可尋。根據金管局數字,按四大類行業劃分的本地貸款中,只有貿易融資一項的增幅,在年初開始像一支箭向上升,幅度逾兩成。另一方面,用於香港境外的商品貿易外幣貸款更誇張,累計金額從今年一月的一千四百多億港元,勁升至五月近二千四百億港元,升幅近七成,相對同期整體貸款及墊款增長不足百分之四,需求何來已很清楚。

為何貿易相關融資,尤其是用於境外的需求那麼強勁?答案一字咁淺!肯定與內地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異常猖獗的「虛假貿易」及人民幣「升值套利」,有莫大關係,這從內地的進出口及外匯佔款數據可印證。六月份貸款增長進一步上升,亦幾乎肯定與內地「錢荒」脫不了關係。監管機構現在才覺事態嚴重、才去了解,然後着手控制銀行風險,未免後知後覺。

其實,近年本港銀行貸款增長多寡,早已與內地金融政策及經濟環境掛鈎,有很多先例。在二○一○及一一年,內地針對「四萬億」刺激經濟的後遺症,着手收緊銀根,令企業來港借錢大行其道。本港銀行這兩年的貸款增長分別約三成及兩成,金管局在後期也曾公開要求銀行控制貸款增速。去年,內地轉軚穩增長,人行配合放水,本港銀行的貸款需求隨之消失。現在不過是歷史重演。

本港金融服務早已面向內地,由於中央政策多變,企業質素參差,確有難以看透的信貸風險。不過,銀行打開門做生意,若非違法,有錢賺沒理由不做,監管機構如覺得風險太高,應及早給出政策指引,等到超速才急踩煞車,只會令人無所適從,難作長期規劃。而且,向來屬銀行貸款中流砥柱的樓按生意,在辣招稅及收緊按揭下,已所剩無幾,難道要收縮業務、裁員減薪,監管機構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