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名家筆陣:邊個話我傻

日前閱讀到《彭博商業周刊》,作者Sheelah Kolhatkar 寫到「對沖基金是給傻瓜的」,原文是Hedge funds are for suckers。 坦白講,我認為她只說對了一半。

封面的「一柱擎天」效果(男性生殖器加上45度角大箭嘴),令人好奇想看內容;但作者Sheelah對行業的「不舉」情況有否誇大?封面另一個「箭頭」是「向下」,是否代表行業「無以為繼」?文章上半部,我會以「互動」形式探索:

問:不少人對「絕對回報」行業欠缺深入的認識,「回報」好像是唯一的「衡量尺」?

答:我不是為行業「護航」,畢竟Sheelah說到的「神級」操盤人,某程度上也要「多得」傳媒把團隊的靈魂人物「神化」。文章一開始,便提及○八年金融海嘯後出席美國聽證會幾位「賺到夠」的猛人,如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黑盒」操作般的程式主導基金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西蒙斯、相對年輕的「賺錢之神」普爾遜、Citadel的Ken Griffin,以及相對少人認識的Harbinger Capital主腦Philip Falcone等人。每位「操盤人」如何去操,絕大部分是團隊精神,不是一人之力。

「神級化」無分對錯

問:用索羅斯代表對沖基金行業,是否過時?

答:他是這行業的icon(靈魂人物),自○○年把量子基金改名為量子捐贈基金後,已不再活躍管理基金操作。況且,基金操作分為兩大類:(1)人為決定(Discretionary);(2) 程式操作(Mechanical trading)。媒體較注重「人為決定」的操作,這沒有對與錯,因行業內就是反映人生百態。我認為重點是如何建立穩健的投資智慧,才是「王道」。

問:你對文章選題Hedge funds are for suckers是否認為不中立?

答:有多少人能明白這行業是永久的「耐力賽」?作者也「得罪」了不少投資人,很多是家族資產,有自己能力作盡職審查(Due diligence) 的專業團隊。Suckers一字更直指「用家」那方,誰也知道在一級或二級市場內,「高風險=潛在高回報」而已,並非定律!

基金客戶非傻瓜

問:文章太集中全球最大幾間大型「巨無霸」?

答:要有足夠「眼球」,作者要「凸顯」某些人,才可觸動讀者「神經」。不少對沖基金還是在「孵化期」, 回報或甚理想,基金資產額不可太細(如50球美元以下)或過大。有一點很重要,對沖基金不是純「有錢人」的玩意,我認識的有錢人(不是指二世祖)和對沖基金經理一樣,在未決定「下注」某間公司前,會着重了解當市場出現極大波動時,操盤人如何控制風險。

問:對沖基金投資者真的是傻瓜?

答:若還相信「資金曲線」(Equity curve)是可因操盤人「技巧為本」的策略而達致「正回報」並長期增長,那麼「投下去」,重點是投多少,再返回「高風險=潛在高回報」而已。市場上沒有「永遠明星」,太大或太成形的基金,在某些策略下「轉身」較難,這絕對是無法擺脫的「宿命」。

另一話題,有多少錢才可真正滿足?日前到越南峴港,在機場巧遇一名就快退休的商人。他的行業敏感,在此我叫他做Jack,活在「踩鋼線」行業的他早可收山。他對我說:「Ed, 要有作為,就要去一些還未開發的地方,認識權力人士,才可橫行!還有,你那行是個夕陽行業,算了吧!」

賺錢不用「搵命博」

我真的懷疑是否「搵命博」才叫「成大器」?我認識的不同領域,無論在北美或亞洲,大部分也是受監管行業,在行頭永遠有出色的競爭者,而非靠在「灰色地帶」行走才能突圍。估計這仁兄至少有十億身家,絕非小數目。我卻會問:「Jack疲於奔命算有不錯『成就』,但大半生要不斷冒險又值得嗎?」

至於多少錢才可滿足,視乎你如何看人生,可能永遠沒有完美答案!

錢志健

資深對沖基金經理,投資經驗逾20年,曾任全球最大型倫敦上市對沖基金地區主管,目前為一家族資產公司董事局成員,活躍於流動與非流動策略,以環球長短倉為主打,並曾撰寫數本金融著作。他於○六年組織哈利車隊 Ride 4 Hope,盼望在金融以外做有意義的事情,作另類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