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受金融海嘯衝擊,但本地生產總值(GDP)近年仍能以每年約8%高速增長。反觀地球的另一邊經濟陷入低谷,以英、法為首的國家對GDP反映生活水平的作用更提出質疑,認為金錢不能衡量快樂。英國首相卡梅倫直言,除了講GDP,亦應注重「GWB」(General Well Being,普遍快樂情況)。國際間多隻「快樂指數」亦在近幾年陸續面世,彌補GDP的不足。
大家勿以為一個地方的經濟強勁,人民必定快樂;而經濟不景時,又必定不開心。嶺南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何濼生解釋,GDP只是一種手段,人民的福祉才是GDP想要量度的目的。
可是GDP有它的限制,例如經濟增長快,但污染情況嚴重,GDP不能反映污染的負面影響。
作為另類經濟指標,怎樣才能量度一個地方所有人的快樂程度呢?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在○五至○九年間,派員訪問155個國家或地區逾13.6萬人,以問卷方式,要受訪者以1至10分評價生活整體滿意程度,10分為最滿意,然後評價之前一天的生活經驗,包括有否獲得足夠休息,有否獲得尊重等。
結果證明經濟增長與快樂程度並非對等。有關數據在一二年以快樂指數(Well Being Index)之名發表,得分最高的多屬歐洲富裕國家(見表),三甲分別是丹麥、芬蘭、挪威,這三國在二○一二年均錄得經濟負增長。南韓位列56,在亞洲之中排名最高,其後有第70位的台灣,當地去年經濟增長達3.9%。去年增長2.8%的香港,以及新加坡和日本同列第81位,馬來西亞、菲律賓同列第94位。作為金磚國之首的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去年GDP升7.9%,但快樂程度只排125位。
其他著名的快樂指數,尚有經合組織(OECD)的Better Life Index。一一年首次發表時,澳洲和新西蘭在11個指標之中多數名列前茅,但由於當時只得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數據,難以做較全面的國際比較。
當明白到經濟強勁未必能為人民帶來快樂時,何濼生指愈來愈多國家或地區重視人民快樂程度,相信政府未來施政會參考快樂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