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陰晴不定,由官方出面管理及引導市場預期,已成為國際新潮流。美歐英的中央銀行行長,近日紛紛出口術向市場派定心丸,保證在經濟未有實質性改善前,必定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面對增長放緩,亦開始採用這一套,不同之處是並非由身份僅屬政府部委的央行開口,而是由中央領導人親自出場,給市場提供指引。
中國近來十分缺乏亮麗的經濟數據,昨天終於迎來久違了的「好消息」。商務部公布六月份實際使用外資(FDI)近一百四十四億美元,按年勁升百分之二十,創出兩年多以來的新高,比之前兩個月分別只得零點幾的按年增幅,實屬驚天大躍進,可否視為外資對中國經濟前景大改觀呢?可是,六月份內地剛好出現史上罕見的「錢荒」,同期FDI突然爆升,未免耐人尋味!
商務部發言人看來也有自知之明,強調單看六月份數據,不能說外資形勢已經回暖。其實,把FDI與錢荒扯上關係絕非無的放矢,除了爆升得比較離奇之外,當中亦有很大比例是投資於服務業,而這行業的特色是較少有形資產,服務價格彈性很大,利用這途徑把錢送入境應急,絕不出奇。至於製造業,無論新設立企業或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均下跌,可見實體經濟仍不樂觀。
事實上,FDI數據談不上是真正的好消息,應該早在預期之內,否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不會在早一天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率先表明心迹。在長篇講話中,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從他的口中直接講出,為免經濟大起大落,「下限」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是防通脹;而重中之重則是,當經濟運行逼近上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及防通脹。當中的穩增長保證,正是市場千呼萬喚的。
這種不會袖手旁觀的論調,是否似曾相識?歐央行行長德拉吉在去年七月講過,準備好採取一切所需的行動防止歐元區解體,毋須真正做甚麼,已成功把危機穩定下來。此外,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上周公開承諾,當經濟仍需扶持,將會在一段長時間內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此言一出,美股即發力闖新高。他們的共通點是其實甚麼都未做,但有需要時甚麼都可以做,是不折不扣的預期管理。
市場今次無疑贏了一仗,迫使當局露出底牌,作出近乎承諾的指引,讓投資者無後顧之憂。早前有外資大行把中國的宏觀政策封為「李克強經濟學」,具體是不會有任何刺激措施出台,結論是經濟將會硬着陸,姑勿論是否危言聳聽,目的顯然是擺人上枱倒逼中央表態,結果成功令領導人開多一門新學科,就是「經濟預期管理學」,而且一經開始,便要不停給市場發指引,很難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