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券商為勢所逼陷末路

本地中小型券商結業退出市場,一般來說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經營出現問題或所謂「爆煲」,遭到監管機構調查,要停止營業,但類似事件在近年已十分罕見。至於另一原因則是生意淡薄,做到意興闌珊,令商券選擇結業,這情況近年十分普遍。昨天便有一家老牌華資券商,決定光榮退役,隨着行業生態不斷惡化,相信還會陸續有來。

很多中小型券商近年面對的致命打擊,是港股成交持續低迷,沒有足夠生意。昨天港股只得四百八十多億元交投,只及金融海嘯爆發前的二○○七年日均成交額一半,真是今非昔比。如以排名在六十五位及以下的C組經紀僅得約一成市佔率計算,幾百家中小型券商平均只得幾萬元佣金,連日常開支都未夠。大市何時才轉好無人知,除非甘願長期做蝕本生意,否則別無選擇。

環顧歐美股市,交投主要來自高頻交易製造的大量買賣,中小投資者及細券商被迫靠邊站。不過,在香港買賣股票要交印花稅,高頻交易尚未成為反轉大市的主流,可惜普羅投資者依然無啖好食。大戶憑藉市場影響力,明目張膽舞高弄低,環球經濟陰晴不定,外資時而唱好時而唱淡,早市午市反轉炒屢見不鮮,散戶慘被左一巴、右一巴,得不到公平對待,早已無心入市,服務散戶的中小型券商又怎會有生意?

其實就算市況不明朗,每個月仍會有大筆新資金入市,可惜中小型券商也無緣分享。香港幾百萬打工仔每個月都要進貢強積金,一半用來買股票已不是小數目;還有近年流行的基金投資,也吸引不少散戶放棄自己買賣,改為找基金經理代勞。無論是強積金或投資基金,自然是由大型券商一手包辦,這些「港人港錢」根本輪不到中小型券商。雖然現時也有一些券商正開拓資產管理業務,但監管及投資運作,均有別於做慣做熟的股票買賣,能轉型的相信只屬少數。

除了市況不就,證監會及港交所近年標榜與國際接軌的改革,亦肯定對中小型券商的經營環境,添加更多人為障礙及困難。例如延長港股交易時段及開設期指夜市,無可避免增加成本。在大勢所趨底下,不跟隨便會進一步失去競爭力,可是生意未見即時增加,到頭來得不償失,不心淡才怪。

雖然生意難做,但不少券商顯然是有心做下去,為何市場要把他們趕絕呢?有證券界前輩說過,中小型券商仍有生存空間,可以靠品牌及服務爭勝,但在過渡時期必須監管機構給予扶持和配合,幫忙轉型。內地當局近日點名要扶持小微企業轉型升級,正是明白到這些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展現的靈活性和創造力。香港的中小型券商並沒有得同等重視,一念之差,實在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