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金得個桔 噩夢幾時完

市場習慣在六月底做半年結,審視投資成績,關乎全港幾百萬打工仔的強積金又傳噩耗,本月平均蝕近百分之六,不但是歷來最差的六月份,更拖累上半年投資回報由賺變蝕。雖說資產價格可升可跌,有賺有蝕很正常,但強積金並非一般投資,而是支持退休生活的三條支柱之一。經過多年實踐,加上金融海嘯令市場生態劇變,強積金背後的投資理念是否仍行得通,有很大疑問。

強積金的投資理念離不開兩方面。其一是「平均成本法」,以定期定額供款,在價錢便宜時買多些,價錢貴時買少些,日積月累應有合理回報。其二是「複利息效應」,投資愈早開始,經過幾十年「利疊利」,回報有機會以幾何級數上升。不過,要成功發揮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資產價格縱有短期波動,長遠仍是向上;而且每年應要維持正回報兼不能太低,否則發揮不了複利息效應。在後海嘯時代,更覺不切實際。

一場金融海嘯已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金融經濟格局,債券大王格羅斯早就指出,全球將步向新常態,經濟只有低增長,投資回報難復當年勇。此外,環球央行爭相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不斷印銀紙救市,把市場環境及資產價格完全扭曲,央行的水喉成為唯一財源,以往相關性甚低的資產類別變成齊升齊跌,不但失去分散風險的功能,更因為同時Risk On或Risk Off而大上大落。

投資市場及資產價格被扭曲的後果,早就反映在強積金回報上。二○一二年整體平均回報約百分之十二,看似很理想,每人平均賺得兩萬元;可是在二○一一年,整體平均回報是蝕逾百分之八,一來一回,打工仔沒有真正得益,管理費、行政費要照付。強積金平均回報經常由賺變蝕,恐怕已成常態,未來繼續一場歡喜一場空。

美國聯儲局帶頭印銀紙,至今快將五年,被批評催生更大的資產泡沫,就算真的在今年開始退市,相信也得花很長時間才完成。換言之,目前的資產泡沫極有可能在未來多年持續收縮,繼續上演驚濤駭浪,打工仔又怎能安樂?由開始放水到完成收水,隨時長達十年,一旦到頭來得個桔,試問打工仔又有幾多個十年可以等,就算平均成本法、複利率效應再厲害,恐怕也追不回來。

強積金不足夠支持未來退休生活,早已人所共知,這能怪責打工仔不是投資專家、不懂靈活走位嗎?可惜當局並沒有認真反省制度是否有缺失?資產類別是否太局限?投資理念是否不適用於後海嘯時代?反而不斷迫人加大供款額,把錢送入去因連年量寬而泡沫化的股票、債券及貨幣市場。在當前的金融經濟新常態底下,連投資大師也損手,打工仔真的要準備好面對噩夢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