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媒報道,於早前每百日圓兌港元跌至約7.6水平時,吸引不少市民排隊爭相購入日圓。皆因此前日圓高企,令旅日成為高消費活動,今次日圓下跌適逢時近七月份日本傳統折扣旺季,購物平上加平。
而更重要的是,切忌跌入「特價假象」的陷阱。筆者此說,並非與大家分享購物心得,而是藉此討論衍生工具市場上的「特賣品」──負溢價現象。
所謂溢價,乃指認股證或牛熊證到期時,相關資產需要變動若干幅度百分比,才可達致打和狀態。惟若溢價低至零,甚至負溢價,是否代表該證特別划算呢?且讓我們認識一下負溢價的「折扣」真相。
最常見的負溢價原因,是除息因素。以認購證為例,由於發行人在推出時已將除息因素計算在內,故即使到期日前相關資產曾出現除息,投資者亦不會獲得派發。惟基於該認購證是使用計及派息因素的價格來運算溢價,故當相關資產在除息之前,該差異或會令認購證在數學上產生負溢價,但僅屬運算上的差異,實際上並不能算是折扣。
成交疏落的認股證亦有可能產生負溢價。再以認購證為例,倘若長期零成交,則其「最新價格」只反映對上一次成交的舊價,而非相關資產目前的實際價值。若期內相關資產持續下跌,則數學上便可能據此出現負溢價。此僅屬市場誤差,當然也算不上是「優惠」。
此外,特價品縱然抵買,但卻未必適合自己。舉例說,認股證及牛熊證於上市時溢價較高,但隨着時間流逝則會愈縮愈低,理論上到期時便會達致零的狀態。因此,一些接近到期的產品或瀕臨收回的牛熊證,其溢價或會極低。
倘若該些產品街貨量偏高,當到期前如有較多投資者離場,則市場情緒或會推動負溢價出現。這些證本身風險較高,或只會較適合較進取的投資者。
本文件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本行」或「發行商」)發行(包括任何參考條款),僅供參考之用。
此欄作者滙豐環球資本市場上市產品銷售經理許佩琪為金管局及證監會持牌人士,並無就結構性產品或相關資產持有任何直接或間接權益。
滙豐環球資本市場上市產品銷售經理 許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