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聯儲局大力印銀紙,推出空前的量化寬鬆政策,猶如把一艘巨輪駛入從未有人到過的水域;現在收水時刻愈來愈接近臨界點,如何把印出的銀紙收回,逐步退出量化寬鬆,同樣屬史無前例,過程充滿未知數。環球投資市場近日的巨大震盪,正好警告各大央行,無驚無險順利退市實屬一廂情願,策略上必須小心部署,否則將有災難性後果。
量化寬鬆政策源於官方指標利率減無減,央行惟有透過印銀紙,在市場上直接買入政府債券及其他資產抵押債券,藉此壓低利率。由於央行買走大部分向來被視為穩健收息之選的國債,一些原來只想買債收息的資金無出路,被迫轉投高風險資產,例如股票、對沖基金及垃圾債券等。現在要退市,一切自然會反過來,即是資金離開風險資產,利率回歸正常,這一點無人會有異議,問題是能否有秩序地進行?
不妨打個譬喻,正如到戲院看電影一樣,觀眾入場時間較分散,有早有遲,秩序不成問題;可是散場時必定全場觀眾一齊起身離開,要維持良好秩序便有難度,與目前的市場情況十分相似。聯儲局當年不斷入市買債券,投資者起初對效用半信半疑,並未一擁而上,普遍分段買入風險資產,但現在大家都在同一時間收到退場的訊號,行動必定是一窩蜂要盡快離開。
此外,有秩序退市的另一困難在於市場已被徹底扭曲,投資者對風險偏好和承受能力嚴重顛倒。由於經歷長時間超低息,買股票的人變成追求利息回報,忽略股價已經偏高;買債券的人則變成只想博債價再升,沒理會債息已低得極不合理。不要小看這種顛倒現象,股票投資者低估了賺息蝕價的可能性,債券投資者低估了債息抽高拖冧債價的威力,驚覺勢色不對已太遲,一齊散水變成人踩人是目前的寫照。
還有就是超低息和量寬政策不但人為地壓低了借貸成本,同時亦令個別貨幣貶值,造就了完美的套息交易機會,以為可借平錢投資於風險資產。當利息突然大幅上升及匯價反轉,套息即時無利可圖,更要掉頭盡快沽貨還錢,產生惡性循環,是近日新興市場大規模拆倉及走資的底蘊。
世界銀行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認為,環球經濟已見底,目前股債匯的反應是市場調整,但需時可能長達半年。撇開世銀的經濟評估是否太樂觀,報告亦明言市場波動很大程度與羊群心理有關,認為聯儲局需要調整與市場溝通的策略。換言之,聯儲局不但要明確界定退市時機,還要講明有甚麼方法防止國債孳息無秩序抽升,因為債息一變,所有風險資產的定價都要重估,息率波動愈大,市場便愈混亂,近日的災情只屬小規模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