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數碼貪婪改邪歸正

大家是透過甚麼途徑閱讀高智仁這篇拙作呢?對於花七元購買報紙又或者訂購電子報的讀者,先來一個九十度鞠躬致謝,感激大家的支持。在互聯網年代,很多人已經慣了在網上以免費方式,分享及使用不同的內容與服務,數碼貪婪(Digital Greed)這名詞亦應運而生,對媒體與科技行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對大家都有切身影響。

P2P用戶更願意付費

網上盜版非法下載等行為,最能令人聯想到數碼貪婪行為。其實,透過越獄(JB)軟件下載iPhone軟件,又或透過翻牆軟件「偷睇」非核准地區的劇集、電影或音樂內容,亦是數碼貪婪的延伸,當中涉及的範疇,其實已超越單純的版權,以至知識產權限制。

以常被人錯誤理解為「網上盜版禍首」的P2P點對點分享軟件為例,雖算是數碼貪婪的產物,可是它的流行,只是配合用戶對數碼內容要求的改變,更曾有研究指出,若獲適當的服務及收費機制配合,使用P2P分享的用戶比起一般消費者,其實更為願意付款購買正版內容。這正好反映單純以「罪過」對數碼貪婪作片面批判,實在有欠公平。

內容供應放眼全球

數碼貪婪能否提供發展機遇?答案是肯定的!再以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不少人已經習慣在網上下載港、台、韓、日以至美國電視劇到手機收看,此舉對內容商的版權雖然帶來一定傷害,但這正好反映內容供應者,以地區域劃分的傳統版權分銷模式,已經不合乎互聯網時代的跨地域特性。

內容供應商若能放眼全球,更好地利用網絡優勢,將內容在不同市場同步推出,才是正本清源之道。YouTube於五月初步推出的收費頻道,明顯是以此為目標。由數碼貪婪而引發的內容革命,已經默默地開展了。

TECH 高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