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歐美經濟觀大不同

早前七大工業國(G7)財長在英國開會,會後聲明表示,現時全球經濟需要更多增長去支持,這其實是句例牌官腔。然而,就連李宏博也察覺到G7背後,美國和歐洲對「經濟增長」的看法不同,有評論就解釋當中的分歧源自雙方文化上的差異。

英國《金融時報》上周一篇評論,作者Philip Stephens認為,歐洲對經濟增長的態度較消極和悲觀,而美國就較積極和樂觀。他指出,不久前有一名歐元區政治家「勸喻」歐洲民眾必須面對現實,降低對歐洲經濟過高的期望。這名政治家更指出歐洲已經不能回到以往按年有3%經濟增長的「光輝歲月」;除非歐債問題得到解決,否則民眾只能期望經濟只有1.5%至2%的年增長。

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邊廂的美國,雖然經濟數據顯示新一輪增長有2%至2.5%,但華府並不滿足於現狀,要再加快增長步伐,以降低失業率。

李宏博從兩件事上,的確可以看到歐、美對經濟增長的要求十分不同。Philip Stephens解釋,這是因為兩地人口的差距,造成文化上的差異。

文化差異 態度分歧

數據顯示,歐洲人口不斷縮減,以德國為例,德國人口直至二○五○年可能已經縮減了超過1,000萬人;對於這樣的歐洲,1.5%經濟增長似乎已經能滿足人口需要。人口不斷減少和老化,亦形成了歐洲人傾向保守的態度,他們對經濟的看法自然比較消極。

相反,美國每年都有大量移民,令到總人口不斷上升,反而因此為美國帶來創新的企業及精力充沛的人口,形成美國人普遍較樂觀的性格,美國亦需要較多的經濟增長去支持龐大人口,所以對經濟增長抱有比歐洲人更正面的態度。

李宏博始終認為,歐洲經歷債務危機,陰霾未散難免比較悲觀。不過,只要日後經濟稍有起色,相信歐洲人亦可以尋回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民族特性。

WORLD 李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