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財奴:金融天界諸神的黃昏

對不起!在此美股頻創新高,港股恒指重上並穩守23,000點,大型新股開始啟動之際寫此題目,確實有點掃興。但每當被行外親朋戚友,自以為很看得通、很了解的問一句:「近來大盤那麼好?賺了很多罷!甚麼時候給我好貼士,帶挈我一輩子打跛了腳也無憂!」。兄弟們,你們知道嗎?現實是打跛腳容易,想靠從事金融業而一世無憂,卻是愈來愈遙遠的夢想了。

莫說低層次如中、港資金,卻想扮國際級投資銀行的券商,就算是一線世界級投資銀行亦然。全球金融海嘯後遺症猶在,歐洲已明顯陷入蕭條,更莫說由歐豬和歐元所導致的歐債危機,纏擾不清,毫無出路。再加上美國財政懸崖,似墮未墮,國際大型企業對收購或合併的意欲大減。

佣金收入每況愈下

相應,發債或發股籌新資金的需要亦跟隨大降,大家看看這一期香港的新股包銷團,動輒由十幾家到二十多家券商組成,就知道世界有多難撈了!

以最單純的股票買賣而言,仍然穩守全球最大市場的美股,由海嘯至今成交量下跌近37%,這裏還沒有考慮愈鬥愈低的佣金所帶來的雙倍負面影響。看不透經濟前景,理所當然的成為大戶與散戶減少買賣的主因。但被動式管理基金(Passive funds)的各種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快速在全球普及,亦令買賣成交雪上加霜。

道理一字咁淺,主動管理基金(Active funds)類似對沖基金、互惠基金或退休基金,因收取較高管理費,甚至乎表現費,有動機做較多買賣,以期跑贏大市。這樣,才有可能被投資者覺得物有所值。但似乎這批自以為可以跑贏大市的基金經理,未來並不樂觀。麥肯錫(McKinsey)管理諮詢估計,二○一○年全球各類ETF規模約為1.5萬億美元,到二○一五年時規模則有可能三倍於此。隨時被分拆其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頭銜的摩根大通的戴蒙(Jamie Dimon)就曾感慨過,三十年前買賣一股美股的佣金約為15美仙,二○一一年跌至平均1.5美仙。

香港當然亦有相若的情況,三十年前要開個證券買賣戶口要靠人事關係,今時今日銀行開個儲蓄戶口,隨時附送免佣證券買賣服務三個月。

分析員成開刀對象

作為很多投資銀行界人才搖籃的分析員職業,或許亦能代表行業的風光不再。隨着佣金收入急跌,投行自然亦要控制成本,拿他們的位置或薪津花紅開刀。因裁員後遺症,剩下的分析員需要做更長工時,替補被裁走同事的工作,但根據一家美資獵頭公司主管的估計,分析員現階段的平均收入,可能是過去十五年來最低。當曾被奉若神明的「沽神」的保爾森(John Paulson),今天被傳媒恥笑為「羊牯」之際,金融界還是不是任何所謂有大志的年青人應該投身的行業,已經值得深思。

對女性讀者有個溫馨提示,年前看過一篇有關女性相關癌症的調查,從事審計或投資相關行業的女性,患上此類癌病的機率高其他職業三倍,估計是與高工作壓力有關。假若從事金融界曾經是一個神話,其天界的諸神,似乎黃昏已近。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