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資本帳 離岸蓄熱錢

國家外匯管理局連環出招,嚴查虛假貿易及嚴控銀行外匯頭寸,一度令人民幣匯價急挫,可是震懾威力僅一天便煙消雲散。昨天人民銀行開出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再升,帶動在岸價一度觸及六點一五二二的近二十年新高,離岸價亦回到六點一六,收復前一天被外匯局嚇冧的失地。這種戲劇性變化,如果不是博升值的炒家不怕死,便是當局只是不想太多熱錢湧入,並非抗拒升值,因為背後還有更龐大的計劃要進行。

由此可見,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表明,今年將提出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操作方案,作為深化經濟改革的重點之一,並非完全事出突然。會議上特別提到,將建立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渠道,市場對這提法的理解,是QDII2或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機制,即是容許內地符合特定資格的個人到境外投資。

內地對於開放資本帳一向有兩個擔心,其一是吸引大量熱錢湧入,導致資金氾濫;其二是一旦形勢逆轉,會成為資金大規模外逃的方便之門。如果資本項目可兌換包括QDII2,當然會擔心出現資本外逃,因此在推出之初,除了會為投資者身份定出較嚴的門檻之外,維持人民幣匯價相對強勢,亦是必要條件,不用擔心貶值觸發走資,投資者覺得到境外較划算才會把資金調走。

根據過往經驗,內地每逢面對人民幣升值預期高漲,吸引熱錢大規模湧入時,例牌動作必定是想方設法「洩洪」,運作多年的QDII便是為這目的而存在。不過,隨着人民幣變得更加國際化,如繼續局限於只准以基金形式把資金兌換成外匯再出口,彈性未免太低,不如直接讓個人輸出人民幣,實行跨境匯款,為離岸市場注入人民幣活水,洩洪的效果更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內地股市連股神都玩死、住宅物業又限購、經濟疲弱不利實業投資,熱錢流入多數是純粹博升值,何不把這些炒家積聚在離岸市場,好過囤積在內地導致流動性過剩,人民銀行要不斷抽資連匯水都蝕掉。不過,問題是離岸市場規模表面上看似很大,實質是相當有限。內地首季新增外匯佔款達一萬二千億元,香港同期的人民幣存款才增加幾百億元,完全不成比例。因此開放資本帳把人民幣適度外流,讓熱錢在離岸市場已可換到人民幣,對內地有利無害。

那麼不怕熱錢在離岸市場興風作浪,繼而推高在岸匯價嗎?現時面對歐美及日本大印銀紙,除非內地出手干預阻止升值,否則人民幣匯價很難不升。從人民銀行定出中間價的取態,以及外匯局的招數來看,真正意圖顯然不是阻止人民幣升值,只是防堵熱錢,以免擾亂內地貨幣政策及金融秩序,開放資本帳便是順勢而行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