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剛結束的兩日議息會議,市場本來認為屬例行公事,不預期有甚麼政策大轉變。不過,主席伯南克顯然不甘平淡,出乎意料地在議息聲明中拋出可以增加購買資產的選項,與市場原先以為量化寬鬆政策(QE)只會朝退市方向走,大相逕庭。這令人想起,過去幾年歐美經濟總是年初似好、年中轉衰,迫使央行加碼放水救市。昨天歐央行終於減息,聯儲局突然改口風便顯得更加不尋常。
今次的議息聲明跟以往比較,有兩點內容絕對是與別不同。其一,首次白紙黑字寫明,會因應就業市場及通脹形勢變化,準備增加或減慢購買資產步伐,以維持合適的寬鬆政策,是前所未見的。其二,在評論當前經濟形勢時,直言目前的政府財政政策,正「壓抑」經濟增長,與三月議息時用「制約」這字眼,憂心程度明顯提高。
如以平常心看待,印銀紙買資產步伐「可加可減」,似乎沒甚麼大不了,只是回到中性立場而已。不過,當考慮到包括主席伯南克在內的多名決策官員,近幾個月的言論全部集中於何時放慢購買資產步伐,一些鷹派更認為今年中便要收水,現在反而說可減之餘也可增加購買資產,為加碼印銀紙留後路,意義非比尋常。這變化的背後原因,顯然與經濟增長受壓抑有關。
說來真的有點玄,過去幾年美國貨幣政策轉軚的軌迹如出一轍,經濟在年初一片樂觀,到年中便無以為繼,在第三季要加碼放水。二○一○年初,伯南克又說看到復甦嫩芽,年中便失去動力,年底要推出QE2;二○一一年初,經濟同樣似有好轉,隨後歐債危機惡化,加上美國發債提限鬧劇,年底要推出「短債換長債」的扭曲操作(OT)救市。去年亦大同小異,年初見經濟有起色,並開始討論退市,其後希臘等歐豬國連環爆大鑊,年底便迎來QE3無限量寬。
歷史當然不會輕易重複,但絕非無迹可尋。每逢年初,歐美總會泛起最壞時刻已過去的憧憬,可惜好景不長。美國今年第一季增長不及預期,最近公布的數據包括消費、製造業、房屋、就業等,均比預期差,還有三月開始自動削赤及五月發債提限死線,均在拖累經濟。現在歐洲經濟亦進一步收縮,是債務危機的延續,否則央行不會減息,意味着歐美第二季前景兇險,要準備進一步放水。
還有一點要注意,美國量寬可加可減除了視乎就業市場,還要看通脹。當通脹高於目標,有可能被迫收水維持物價穩定;如果通脹低於目標,便可能加碼放水以免通縮。美國的核心通脹逐步放緩,歐洲的通脹也出乎意料地低,雖未至警戒水平,背後卻反映消費需求疲弱,始終避不開年初好、年中衰的宿命,又一次合演全球加碼大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