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九年時,不用4.5萬元已可買入一個美孚新邨單位,至今升值144倍,後悔錯失良機?原來,若將這筆資金放在當時的港股上,回報同樣和味。反而,若大家只希望安穩收息,港元存款的累積回報定教大家失望。
不少港人透過投資物業置富。確實,過去幾十年,本港樓價以倍數上升,早前更屢創歷史新高。
荔枝角美孚新邨是本港老牌大型屋苑,第一期百老匯街的大廈於一九六八年落成。
按土地註冊處資料,百老匯街一號中層A室,於一九六九年一手買入價為4.4萬元,即建築/實用呎價約52/69元。查看同類型單位的近期成交為今年一月,以約638萬元易手,即建築/實用呎價約7,780/10,149元,四十四年間升值達144倍。
然而,由於其後未見同類型單位有更新成交,故此回報暫未反映近期樓價稍為回軟的情況。
若當年大家沒有買樓,而是買入實金,回報又會如何?今年四月可謂黃金的「黑色四月」,兩個交易日跳崖式暴挫超過200美元,至近期才回升至1,460美元水平。回看六九年時,每安士金價徘徊在35.13美元至43.46美元,而當時仍實行金本位。
自一九七一年,美國放棄金本位之後,美國可在沒有黃金儲備的情況下大量發鈔,金價亦開始經歷大上大落,而黃金好友最意氣風發之時,正是二○一一年九月六日、金價創下1,921.15美元歷史高位之日。
倘若投資者以約四萬元,於六九年成功撈底,以每安士35.13美元入市,並於歷史高位沽出,這批黃金為投資者帶來逾53.6倍回報。而若錯過了高位,投資者持有至今則賺40.6倍(以上周五現貨金收報1,462.09美元計算),惟兩者回報皆不及當時揀選買股或樓。
六九年時錯過買樓,投資港股則有另一番風景。回首七十年代,本港股市和經濟正處起飛階段,公司對上市集資的需求愈來愈大,而繼香港證券交易所後,再有三間證券交易所在六九年至七二年間成立,形成「四會時代」。港股指標─恒生指數亦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發報,開始點數為150點。
港股自此經歷多番牛熊交替,有公司愈做愈強,其股價自然水漲船高,但亦有不少被時代淘汰,股票淪為牆紙,但整體來說,港股中長線仍於上升軌上運行。
倘若投資者當時看好港股前景,於恒指六九年開始發報的150點入市,若購入的股票與大市同步,至上周五恒指收報的22,547點計算,累積賺價149倍,與買樓回報相若。然而,若投資者成功於○七年恒指高峰31,958點時套利,更大賺212倍,勝過買樓。
無論買樓、買股、抑或買金,都是可賺亦可蝕的投資。現在回看,大賺看似容易,但在六九年時,打工仔每月薪金可能不足二百元,要以逾四萬元買樓,膽識及決心不可少。相反,對於保守、追求保本的投資者,若將這筆錢全數作銀行定存,回報又是否理想?
銀行的定存息率常因應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而加減調節,由近年的接近零息,到曾出現逾10厘的高息都有。據以往亦曾有一段時期,本港銀行的儲蓄利率是協定劃一的,自二○○一年七月起,利率協議才撤銷,銀行可自行釐定往來、儲蓄存款、及七日以上定存利率。
因此,簡化起見,我們以每年續期的定期存款計算。假設存款平均年利率三厘,四萬元存款在四十四年間僅增長2.67倍至146,858元。就算是較樂觀的平均5厘,資金亦僅增長7.5倍至342,286元,皆大幅跑輸同期金、股和樓,以至通脹。
四十四年前可以用4.413萬元買一層樓「好似好筍」,但經濟學家關焯照直言:「時代唔同,好難直接比較,六十年代雲吞麵都只係兩、三毫子一碗啦!」若單純以雲吞麵作指標,物價這些年便升了超過80倍。
不過他指,假設過去四十四年平均年利率為三厘,那錢存放在銀行僅能升值2.67倍,絕對跑輸通脹,所以結論是若有餘錢,而入市時機又不錯,加上沒有天災等意外因素的話,「買樓長揸」是不俗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