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城鎮化操之過急

新一屆中央政府上台後,多次強調要推進城鎮化,目的是擴大內需、創造就業、穩定增長,讓更多農村居民進城;同時放寬戶籍制度,讓進城工作的農民工家庭能安居樂業,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這一切的政策願景,筆者完全贊同,但在美好的憧憬前,有幾方面非常值得我們留意。

首先,從地方官員角度來看,加速城鎮化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再度大幅舉債,一方面配合中央政策,又能刺激地方經濟,彰顯地方官員政績。在地方之間的比併下,不難想像又再掀起一片地方政府投資熱潮。

地方財政難以負擔

在○八年中央推出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已令地方債總額推高至去年的十二至十三萬億元人民幣,未來數年是這批舊債的還款高峰期,當中亦有項目出現不能依時還款的現象,要以新債還舊債避免變成壞帳。假若再來新一輪投資競賽,只會令到已存有隱憂的銀行,甚至整個金融體系要面對多一重衝擊。

此外,城鎮居民佔全國人口比例由○○年的36.2% 增長至一二年的52%,據國務院估計,至三○年,該數字將上升至67%,意味着未來十七年間,約有三億農民進城,對城鎮公共及社會服務的需求將構成巨大壓力。就以住房這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為例,三億農民以現時的入息水平,大都要地方政府提供房租低廉的保障性住房,未來十至十五年便需要額外提供接近一億套保障性住房,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不容少看。

更值得留意的是,當愈多用地用於興建保障性住房,一定減少城鎮商用及私人住宅用地,在政商競爭下,地價及營商成本必然被推高,這情況在一、二線城市及其周邊地區將更為明顯。

扶持農業更利民生

除了對住房的需求,讓農民進城,讓他們得到城鎮戶籍,亦等於給予農民子女平等的就學權,公立學校學位的提供有必要相繼增加,其他的公共服務,如醫療、低生活保障的救助服務亦須要同等提供給進城居民。假若城鎮發展同時,未能提供相若就業機會,地方政府社會福利開支負擔更難估計。

在未來十至十五年間,各地方政府能否提供以上各種社會及公共服務,迎接三億農民進城,實在存疑。事實上,城鎮化速度不需過急,免得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中國可參考其他較先進國家的經驗,如加拿大在九○年,仍然保留23.4%的農村人口,到一二年,亦只下降四個百分點至19.4%。究其原因,由於加拿大仍保留高增值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農村居民無意大舉進城。

筆者曾多次提出,中國發展農村高增值農業及扶持農村工業發展,可能比急速的城鎮化,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更為有效。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