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首季經濟增長放緩,一些樂觀意見認為背後是季節性因素影響,預期第二季將顯著改善,可惜在開季之初,已傳來壞消息。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四月份初值,回落至只得五十點三,遠低過三月份的終值五十一點六。雖然高於五十代表仍在擴張,但力度之弱無異於在擴張與收縮的生死邊緣掙扎。內地製造業又再告急,有人說是意料之外,實際卻在情理之中。
細看PMI的各個分項,同樣令人不安,整體來說均在惡化。當中最為重要的產出指數及新訂單指數,擴張速度在放緩,而新出口訂單指數更出現逆轉,由擴張變成萎縮。直接後果首先是打擊就業,就業指數掉頭回落。企業的經營負擔亦會加重,從積壓工作增加、成品庫存增加及出廠價格下降可見一斑。此外,新訂單轉弱導致採購庫存萎縮,會像骨牌一樣向上游逐級擴散。
PMI的表現明顯地正延續首季經濟的弱勢。根據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據,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在今年開始逐月回落,到三月份的按年增幅只得百分之八點九,是導致經濟增長低於預期的原因之一。當然,情況並非一面倒,按企業類型劃分,股份制企業的表現最好,高於整體增幅之餘更遠勝國企;可惜按工業類型劃分下,重工業增加值增幅卻達百分之九點一,高於輕工業的百分之八點二。如果把這些數據結合最新的PMI,便令人更擔心。
原因很簡單,PMI所揭示的正是很多內地中小企業的處境。這些企業普遍屬私營或股份制,從事的多屬輕工業。事實上,中小企業的處境可說是從未好景過,統計局公布的第一季度企業景氣指數中,國有企業的景氣指數最高,達一百三十,私營企業只有一百一十八點三,幾近包尾兼且按月下跌。不難看到,中小企業早已對今季不甚樂觀,四月份的PMI初值是具體反映而已。
其實,這艱難處境一定程度是中央一手造成,在「國進民退」大旗下,經濟及金融資源都向大型國企傾斜,中小企業縱然被稱讚為最具經濟活力,卻得不到應有扶持,在金融或產業政策下總是處於劣勢,難怪PMI總是在擴張與收縮之間掙扎,上升時升不了多少,下跌時則經常出人意表。
從四月份PMI初值與第一季經濟表現,可以預期第二季的增長動力強不到哪裏去,經濟下行風險正在增加。此外,製造業面對外部與內部需求均疲弱,將會減少採購令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惡化,由於首季鋼材、水泥、原油加工、有色金屬等產量均處於近年的高水平,面對製造業需求不足,這些產品恐怕更加無人願要,不但是資源浪費,更會加速商品價格下滑,變成雙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