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干預市場 3D版

多年來,香港以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聞名。近年隨着「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淡化,有形之手愈來愈強大,筆者深信「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美名勢將失去。

務實分析辣稅後果

其實筆者並不眷戀「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稱號,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也不是甚麼值得驕傲的東西。然而市場又的確有不少值得我們借助的地方──雖然市場同時亦的確有着不少缺陷。是以我們只應務實地利用市場的長處、並設法避免或減低它的短處,而不應該盲目迷信市場。我們須認真和務實地分析干預所帶來的效果,避免憑主觀成見而妄下定論。

筆者批評政府徵收巨額額外印花稅、買方印花稅、向非首次置業和非換樓人士徵雙倍印花稅(合稱3D),因為這些措施大大減低樓宇的流通性,使有需要套現的業主蒙受巨大損失,又因為3D影響了數以萬計的物業代理和相關行業的基本生計。如果我們推出任何政策之前都嘗試易地而處,想像一下不同人士的處境,就可以避免不公義和很多悲劇發生。

有讀者認為現時樓價實在太高,辣招可以讓樓市降溫,所以不認同筆者對該等政策的批評。其實筆者多年來大力呼籲政府重建居屋和增加建屋量,並非常讚賞特區政府積極覓地增建房屋增闢土地,乃至港人港地的政策。樓價飆升為政府和發展商,提供了要增加房屋供應的訊號。

首置驟變高危樓蟹

同時,樓價飆升又使一般受薪階級難以置業。他們抱怨樓價太高,但高樓價卻又間接地保護了他們免受資產泡沫一旦爆破所禍及。這些都是樓價飆升所扮演的積極角色。

該讀者致函本人指3D的作用就像警察捉飆車人士一樣,他大概沒有讀過,筆者呼籲特區政府引入資產增值稅和增建房屋的文章。如果投資者售樓獲利而超過通脹帶來的名義增值,政府很應該把收益視作收入交稅。資產增值稅不會傷及身陷財政困境,而必須售樓套現的人士,而且亦合乎徵稅的能者多付原則。

由於在3D政策和收緊樓按影響之下,換樓人士不容易亦多不會想換樓。

特區政府進退兩難

如今特區政府的3D趕走了大部分較有實力的買家,而留下最缺實力的首次置業人士,於是出現最弔詭的情況,最不能承受樓價下跌的人變成市場上主要的買家。他們很有機會,在一兩年間變成負資產業主!

不自覺地,特區政府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如果現時收回3D,樓市可能會急促回升,而特區政府又惹來朝令夕改的批評;如果堅持3D,樓價和樓市交投又恐怕持續低迷,真的會推高失業率,製造負資產個案。投資者如果改買外國物業,資金外流又會打擊本土經濟,財赤問題又會重臨。

可見干預市場不是不可為,但真的要非常小心。市場誠然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往往會造成收入分配偏離公義。政府在自由市場經濟裏,要擔當合理再分配和提供社會安全網等角色。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