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小型券商末路

香港在十九世紀末期已有股市,當時香港交易所是洋人私人俱樂部,華人被拒門外。單一交易所壟斷維持到六○年代,遠東交易所、金銀交易所、九龍交易所先後成立,打破洋人壟斷,稱為四會。在港府主導下,八五年四會合併成立聯合交易所,合併時香港有五百多家券商及八百多個交易權。

四會合併是小型券商高峰期,當時國際大行都要透過本地小型券商落盤,可惜風光期並不持久。

在八七年之前,四會及聯合交易所運作,基本上是私人俱樂部,自己訂規矩,好像0.25%的固定最低佣金,一牌一個交易終端機,企業上市要排隊及配售股份給交易所會員等等。

一牌多機優勢不再

證監會成立後,政府直接監管券商,但很多以前的操作規條沒有改,尤其是一牌一個交易終端機,令銀行及大行成交額無法超越小型券商。港股在九七年進入瘋狂牛市,一般認為是香港小型券商的巔峰期,那時已進步至一牌兩機,每日成交達到300億元。因為交易終端機是成交樽頸,小型券商在落盤有絕對優勢。

大行沒辦法多做生意,本地券商是天之驕子,小型券商市場佔有率達一半以上。那時的證券牌轉手費達到1,000萬以上,聽聞最高成交價是1,500萬元的歷史紀錄。

港交所(00388)上市後進行一連串改革,為證券市場帶來深遠影響。首先是打破一牌三機制,引入一牌多個交易終端機制MWS及網上交易,打破小型券商在落盤的優勢。

另一個極之深遠的改革是取消最低佣金制。由港府主導,從○三年四月開始,券商收客戶的佣金是自由談判,不設最低佣金。有銀行首先推出免佣買賣股票,跟着是一些折扣券商進入香港。最初時折扣券商市佔率極小,因為當時投資者未熟悉網上交易。

割喉搶客加速萎縮

小型券商的噩夢源自○八年股災,這時大型券商市場佔有率已達到絕對優勢的70%,小型券商只有30%。

這時,一些折扣券商推出五元一張單的超低價割喉式的方法搶市場,一些成交大額的經紀可以成功爭取到超低佣金。小型券商把佣金降至0.01%,做一億元交易,佣金只有一萬元。

從一一年至今年,港股連續三年低潮,成交減少,割喉式的競爭令證券業成為一個不斷流血及消耗的無情淘汰賽。小型券商市佔率降至不足10%,絕大部分在虧損中經營,工資及租金高漲,監管成本大增,佣金收入大幅減少,這是個不能解開的死結。在一一年還有中資券商在香港收購本地券商,現今每個月都有小型本地券商結業,牌照已不值錢。

香港有接近五百間券商,小型券商有超過四百間,但只佔10%市場交易份額,根本不足以維持生計,這無情的消耗戰是小型券商的哀歌。

香港分析師協會永遠榮譽主席 藺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