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商科的大學生未必只顧着「錢途」,當中有些懂得運用商業頭腦去幫社企「度橋」,由產品定位、市場調查、推廣策略等多方面出謀獻策,希望改善社企的營運及賺錢能力,同時大學生可活用課堂理論,爭取商業實戰經驗,可謂一舉兩得。
位於中大的「女工同心合作社」早於○一年開始營運,就讀中大工商管理四年級的David表示,該合作社是由志願機構為幫一班失業的女工成立,主要向中大學生售賣小食,一直都很受學生愛戴,不過去年因通脹及加租壓力,經營漸見困難,「去年的食材價格急漲,合作社又面臨加租,令成本大幅上升,但女工不願意將此成本轉嫁至大學生身上,故一直沒加價,盈利能力減弱,所以去年我組織了幾名不同學系的同學,想方法提高合作社的營業額。」
他續指,「女工同心合作社由十多名中年女士營運,當中沒有『老闆』,每名女工都要出錢出力,需共同做決策及承擔責任,與一般商業機構有着很大分別。」
雖然合作社每日營運至凌晨,但他們觀察到幫襯的大學生並不多,萌生出外賣服務的念頭,唸社會科學的Nicole指出,「住宿舍的大學生多數是『夜鬼』,晚上往往會叫外賣,但由於宿舍的位置較偏僻,大部分連鎖快餐店要叫滿100元才肯送過來。合作社晚間如果兼做外賣服務,只收取較低的外賣費甚至完全不收,應該『有得做』。」
修讀工程的Tony指他們已考慮到人力資源的問題,「目前合作社每晚都會有兩至四名同學義務當值,為充分利用人手,屆時會定下幾個截單及送貨時間,並非即叫即送。我們曾以問卷調查去收集同學的意見,相信外賣服務會很受歡迎,粗略估計可令合作社的營業額提高一倍。」
商科出身的David,由紙上談兵到協助社企做生意累積經驗,當中的感受最深,「整個過程需要與很多人合作,如起初合作社社員擔心我們是否『搞搞震』,便有必要解釋清楚我們有何方法提升合作社的營業額,從中學到不少溝通技巧。」
有慈善團體於四月初三個周日在維園設跳蚤市場,讓少數族裔的青少年從中學做生意,所有得益直接捐助內地的失學孤兒。
浸大一班讀工商管理二年級的學生特意為他們獻計,Charmaine表示,「雖然只是小本生意,成本為慈善團體資助的3,000元,但他們整個創業過程都非常認真,需要提交一份計劃書。」
揀選到合適的產品已經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他們專程到維園實地視察,Queenie稱,「該慈善團體不時都會舉行跳蚤市場,我們發現到場購物的大多是外傭,所以便鎖定外傭為目標顧客群。這些少數族裔青年當中,有女孩子懂得畫手繪,便找她們即場替人畫手繪,既有特色又可吸引顧客,另外她們找到商戶贊助飾物,起初會以每款30元出售試水溫,反應好的話會酌量加價,相反則會減價促銷,產品定價有彈性。」
她續指,「此外,男孩子在深水埗『尋寶』期間,發掘到一批價廉物美的時尚手袋,認為很適合外傭逛街或與朋友見面時用,手袋每個成本大約30元,他們應會以50元出售。以此作簡單推斷,每個周日的營業額可望達1,000元。」
跳蚤市場內的攤位眾多,如何突圍而出令他們頗傷腦筋,Bill表示,「在會場外派傳單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但為免浪費我們不會印製得太多,所以也會透過網上的社交網站宣傳,吸引年輕人到來捧場。另我們也想過擴大零售的範圍,將貨品的照片放上網,如果有人大批買入,更會考慮免費送貨。」
浸大這班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幫社企「諗計」,Marco指去年他們曾協助一間經營環保滅蟲的社企,「那間社企屬小本經營,使用對人畜無害的藥去滅蟲,但起初只靠一位大客支撐,又因創辦人不擅會計工作,帳目比較混亂,我們便從會計及市場推廣兩方面幫手,安排讀會計的同學教他們記帳,以及透過團購網促銷,結果成效甚佳,幾個月間令客戶數目增加至七、八十人。」
Christine稱他們因讀過相關科目,對社企理念有基本認識,「社企與商業機構在營運上的分別不大,但社企會透過該盤生意達到社會目的,例如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保護環境及將盈利補助其他社會服務等等,例如讓健全人士體驗視障人士生活的『黑暗中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