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社交網站已非常普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做了一個劃時代舉動,容許上市公司透過Twitter及Facebook等社交網站,披露股價敏感資料,效力等同發放新聞公報及把訊息刊載於公司官方網頁。今次決定主要是清除訊息披露的一個灰色地帶,亦肯定會為其他市場起示範作用。不過,針無兩頭利,會否令資訊更氾濫及進一步加劇投資者的資訊鴻溝,又或給惡意造假提供漏洞,這些盲點值得關注。
根據證交會發出的文件,上市公司利用社交網站發放訊息,是有先決條件的,要預早向股東講明用哪一個網站,讓他們可以接觸,並要符合公平披露法的規定。由此推敲,有關公司理論上應可只用社交網站作平台,毋須同步發出新聞公報或向證交會備案等。上市公司會否以此作為發放訊息的單一渠道,抑或只是額外平台,仍會一併使用其他既有平台,仍然有待觀察。
所謂灰色地帶,是因為曾經有美國上市公司高層在社交網站談及公司經營狀況極好,股價即時上揚,但有關消息並無透過新聞公報等方式交代,惹來選擇性披露嫌疑,被立案調查。令市場意外的是,證交會最終決定順應科技潮流,接受社交網站是公司及股東之間的有效溝通渠道,不但放棄追究相關高層,還發出指引把社交網站的訊息披露規範化,只要能做到公平接觸便可。
事實上,類似的灰色地帶在其他市場亦很普遍,中國是其中之一。內地微博的普及程度更高,就連政府機構也有官方微博,一些名人的「追隨者」數以萬計。不久前,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在微博透露一項招標結果,中標企業的股價即時異動,亦被批評有選擇性披露之嫌。因為內地證券法並不把微博視為公開媒體,結果引起激辯,不少意見認為要因應新媒體的影響力,制訂相關訊息披露法規。
不過,採用社交網站作訊息披露平台,雖說順應潮流,但也存在令人擔心的地方。所有股東是否都可以隨時接觸到這些網站呢?會否有人擁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而佔得先機?不上網的人是否等同被孤立呢?此外,社交網站的安全保障及身份認證也令人關注,因為過去曾出現不少仿冒知名企業或名人的微博,有些屬於惡搞,有些則擺明騙人及發放假消息影響市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交網站似乎無責任查核訊息發放人或機構的真偽,投資者豈不是多了一重風險?
以社交網站作披露平台,由於講求實時和精簡扼要,恐怕未及深究已要行動,股價將更容易波動,而一部分股東則可能因為科技鴻溝而變得更弱勢,能否做到完全公平還未可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社交網站瀏覽量必定大增,生意得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