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應該咁計

中國經濟自80年代初經濟改革至今,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約達10%,中國的GDP已由八二年的2,950億美元,增長至一二年的8.2萬億美元,三十年間GDP增長27.8培。經濟學界的一個共識認為,中國能成就如此高速的經濟增長,主要是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其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供給中國工業化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工。

隨着國家自8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中國人口的年增長率由九八年的1.6%一直下降至一二年的0.48%,人口老化情況加劇,至一一年,65歲以上人口佔中國總人口的9.1%,據現時趨勢推算,老年人口到二○年便會高達約16%。人口老化不僅對政府投放在老人福利的資源構成壓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在過往三十年由「人口紅利」(即廉價勞工)帶來的成本優勢將逐漸消失。

迎合市場 保持優勢

有見及此,不少論者極力支持中國放鬆生育政策,鼓勵生育。一方面減慢人口老化,另方面可紓緩長遠勞動成本趨升的速度,筆者並不反對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但對利用人口增長,保持中國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則有所保留。

首先,觀察其他已發展國家及地區的經驗,大部分(如香港及台灣)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都依賴人口及勞動成本的優勢,增強本身貨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但此等勞動密集型的發展策略,將會隨着人口增速減慢及勞動成本上升而不能持久。最終也要轉型發展高增值產品(如電子產品)及服務(如金融及商業服務)保持競爭優勢及增長動力。要製造高產值產品,取得訂單不一定靠低勞動成本,更重要是如何提升勞動生產率,設計及生產出迎合市場需要的高質素產品。就以最近城中熱話的奶粉為例,內地願意付出高價購買優質奶粉的父母比比皆是。

加強品控 創意為本

假若內地奶業能生產出與外國品牌相若的高質奶粉,內地消費者對內地奶粉的需求肯定提升。對中國而言,大部分的消費品生產已擁有比其他後發國家成熟的生產技術,關鍵在於中國製造能否大幅提升對品質保證、產品設計及售後服務的水平。要提升這幾方面的素質,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強品質監控,着力發展產品及創意設計的教育環節,加強在職員工對產品質量控制的培訓。

總括而言,增加人口對加強中國競爭力的影響有限,如能透過人力資源投資,提升中國現有及新增勞動人口的生產力,遠比藉增加人口減低成本,來增加總體競爭力奏效。

鄺志良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包括中國經濟政策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