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欠解說 樓市難廣知實情

政府公布,去年私樓落成量僅增百分之七,略超一萬個單位,短期供應依然明顯不足;然而,施工量卻較一一年大增八成,達一萬八千六百個,創下歷史新高,中期供應漸告充裕。面對短線供應不足,中線供應無虞的情況,有意置業者須有耐性等良機。

施政報告被抨壓制樓市升勢無力,面對美日歐無限放水,辣招也不斷稀釋,樓價再創歷史新高,樓市每有調整亦只是短暫,未上車者如熱鍋螞蟻。事實上,現時市場充斥許多「噪音」,宜將複雜情況簡單化,數據騙不了人,未來住宅供應增多是客觀因素,經濟環境、通脹和美國息率去向則不明朗,置業者宜權衡利害。

「市民不需急於置業」——已是高官的老生常談,再多說亦成耳邊風,政府搬出未來的供應數據以求說服人,透明度雖可嘉,但還可做得好一些。因為數據十分複雜,市民對需求和供應如何計算去判斷市況普遍一知半解,政府應在公布數據時附加解說,包括在未來供應當中細單位究竟佔多少,讓市民知情。

政府縱使大增土地供應,但辣招不斷被消化於無形,市場上潑冷水者不在少數,例如指發展商施工多,卻可以落成後不賣囤積居奇,但實際情況是發展商多趁好價快賣,反映發展商採貨如輪轉的策略。反而是私人投資者更有意持有單位善價而沽,造成二手供應緊張的現象。

政府的期票是未來三至四年間,市場可供發售的單位達至六萬七千個,將可充分滿足市民需求,但亦換來「遠水不能救近火」的譏諷。不過,能看到的遠水總比虛無縹緲的承諾為佳,因為今年樓花開始供應增多,滿足上車需求,市民可放下心頭大石,供需緊張度可望獲得紓緩。

供應不能一下子像魔術般變出來,故此壓抑需求成為非常規手段,申請居屋家庭入息上限有機會放寬至四萬元,公營房屋已成中下階層的指望。曾佔本港樓市買家逾兩成的內地投資者,在買家印花稅實施後已收斂,加上雙非零配額及內地樓市因城鎮化轉趨活躍下,來港買樓的意欲已減低。剩下中產階層置業難的問題,非短時間可解決,但今年開始落成量穩增,是循序漸進的良好趨勢。

樓市暴漲暴跌難以馴服,現時樓價已超越市民負擔能力水平,只是環球超寬鬆貨幣環境不斷推高,令後市愈顯兇險,美國何時加息更是懸在頭上的利劍。政府維穩樓市須步步為營,除了保持每年供應兩萬個單位達至供需平衡之外,亦要隨時因應經濟變化採取果斷措施,確保樓市軟着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