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調經濟嗒落無味

中國經濟明年走向何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終於定出基調,但只是繼承和延續現有政策取向,談不上甚麼新意或驚喜。如果說滬深兩地股市上星期五忽然爆升,是對這個重要會議充滿期待;那麼昨天表現反覆,便值得玩味。整體來說,內地經濟政策的大方向沒有改變,消除了投資者對政策大逆轉的疑慮,但同時亦意味着缺少新的亮點可供炒作。

中央對當前形勢做了一番判斷,這部分是值得肯定的。會議公告內提到中國經濟發展仍面對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將加劇經濟下行和產能過剩的壓力,因此必須尋求更高質量和效益的增長。此外,公告亦指出,中國不能再像過去簡單地納入全球分工體系,難再簡單地以擴大出口或加大投資來推動增長,未來的出路惟有依靠擴大內需和提高創新能力。

順着這思路,明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及穩健的貨幣政策,便不應令人意外。因為根據以往經驗,貨幣政策一旦太鬆,必定在各地催生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潮,資金運用的效率和回報率不斷走下坡,由此創造的內需也不持久,反而造成多個行業產能過剩,與追求高質增長背道而馳。相對而言,財政政策在項目把關和資金收放上,較有把握。

財政及貨幣政策基調不變,顯然是為擴大內需鋪路,較為突出的卻只有城鎮化一項。其實中央已不斷吹風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同時亦有很多專家提醒,城鎮化不可一味大興土木起樓,必須從擴大城市常住人口入手,尤其要讓農民進入城市安居樂業,才有新的消費動力,否則城鎮化帶動的內需跟以往無分別,都是低質和不可持續的投資需求。

由此可見,擴大內需說易行難,政策上更加要翻天覆地,比控制信貸、審批基建投資等困難得多。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今年第三季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達百分之五十五,表面可喜可賀,但這個數字包括「政府消費」,有取巧之嫌,掩飾民間消費不足。因此,積極財政的重要性不在於投資和基建,應該用在減稅及社會保障,以財政轉移配合城鎮化,激起真正的民間消費,才能闖出新路。

今年中國經濟在急速放緩後回穩,明年的要求是穩中求進,具有進步的意思,但目前看到的方向,主要放在穩定之上,至於怎樣求進步,還要等待具體改革方案、路線圖及時間表出台,意味着困擾經濟的不明朗因素並未消除,具體路向仍不清晰。不過,有幾點則可以肯定,就是出口難寄厚望,外貿企業有排捱;樓市調控堅定不移,內房企業又被潑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