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 Views:中國特色的金融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人最近在重慶舉辦的一個論壇上,指出中國的金融改革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全國性的由上而下,即以全國推行形式,大刀闊斧的進行;第二種方向以試驗形式推行區域性的金融改革,藉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以「先試點再總結」的模式,待成熟後再將成功經驗輻射到全國。

站在快速改革方面,第一種由上而下的改革好處是效率高,可以將改革的力度發揮得淋漓盡致,但缺點是沒法照顧地方差異,只能在非常清晰的情況下進行,例如在銀行改造成商業營運方面,所走的就是全國性策略。

與經濟特區一脈相連

第二種也就是以試驗田方式「摸着石頭過河」,完全是一種試驗性質,例如要發展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或是深圳前海的金融特區建議,所行的就是一種先行先試的辦法,在不確定性較高的項目,這種改革模式自然比較安全,起碼受影響的只是區域性,假如發生了甚麼麻煩事件,大不了將地方的試驗終止,也影響不了大局。

然而,這種金融改革路向,和發展經濟特區再將之複製到全國的策略其實是一脈相連,所不同的只是經濟特區是全方位改革,而發展區域性金融改革,是將某些業務由一些特定區域來出台,在中國內部已惹來不少爭議,主因就是每個區域都爭相看重金融改革,如何分派改革已成了一個難題。

眾所周知,中國金融在環球市場還未能走上主流,儘管以中國外匯儲備的豐厚,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受到市場追捧,但中國金融體制相對外國主流來說,仍有很大段距離。

在這種背景下,金融改革已是勢在必行,只是中國目睹金融改革過急的壞影響,例如八十年代日圓急速升值對日本帶來的泡沫經濟,所以即使要進行金融改革也要傾向小心行事。

爭取契機 領競爭優勢

在改革的大方向上,不能說這個方向有問題,可是對每個改革區域來說,每個改革都意味着新機遇,自然是對金融改革大表歡迎。更甚的是,能進行金融改革的區域後來都能以先行者優勢,將改革成果變成自己區域的競爭優勢。

在上海的金融發展改革路上,從股市、外匯市場到金融期貨,都能憑着改革先行者的角色,充分運用政策支援的優勢,來得到快速金融業務發展的機會。對中國其他區域來說,上海的經驗說明了一個現實,就是要向中央爭取金融改革的契機。對香港來說,現在中央視香港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這是不可多得的機遇,要迎接這個大餅,單靠市場機制未必足夠,一定程度的金融發展大綱,在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改革是有其作用。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