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爆發的一場金融海嘯,不僅摧毀了全球金融秩序,嚴重削弱投資者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也反映全球監管機構在此之前過分信任市場自律,放任金融機構推出產品結構和風險深不可測的投資工具,做法極其危險。
知錯能改,本來善莫大焉,但矯枉過正,則反過來是哀莫大焉。倫敦和紐約的金融競爭力較前減弱,已是最佳例證。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十五家大型基金公司過去四年向證監會申請審批的二十五隻基金,平均審批認可時間長達八點七個月,不僅較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的一點五個月為慢,也較台灣的四點七個月大為遜色。
雖然證監會擺上桌面的資料,顯示今年九月底止過去十二個月,超過一半的基金審批時間僅需三個月以內,需時六個月或以上的比率,佔總數不足兩成。驟眼看,兩批資料似乎互相矛盾,申請審批的基金公司覺得證監會做得慢,作為審批者的證監會則覺得效率不算太差。誰是誰非,局外人不易作出準確判斷,但問題焦點不是分對錯,而是究竟本港規管金融市場尺度是否已過了火位,逐漸出現「趕客」結果。
香港曾經矢志做亞洲地區的瑞士,既想做區內的新股集資中心、債券中心,也想做區內的財富管理中心、資金管理中心等等,不一而足。有鴻圖大志當然好,但也不能光說不做,望天打卦,現在港星兩地的金融競爭力究竟如何,是並駕齊驅抑或是此消彼長,有關當局必須每時每刻留意和關注,不能稍有鬆懈。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香港不能故步自封,必須在競爭者追上來之前,保持優勢距離,在監管制度、人才培訓、市場效率、投資者教育上都有長足發展,香港才可以鞏固金融中心的地位,用實力證明本身的爭勝條件,而不是單靠中央政策傾斜才成功保位。
香港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審批基金的速度上曾經遠超新加坡,當時新加坡也自覺要向香港學習,拉近與香港的距離,結果新加坡做到了。如果現在情況逆轉,香港倒過來要向新加坡學習,拉近與新加坡的距離,在面子上雖然不好過,但總遠比坐以待斃為佳。
香港是中國的南大門,中國又是亞太地區財富累積以及財富管理需求最快速增長的市場,在發展財富管理以及基金管理中心上,本來具備無可匹敵的天然優勢,只要政策配合得宜,其他城市不易形成重大威脅,但強如倫敦、紐約也因監管收緊而引發金融機構見「嚴」思遷,本港若不察形勢,監管從嚴從苛,有殺錯無放過,等於自廢武功,拱手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