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大單位短缺 錯到極

特區政府上周推出加強版額外印花稅,以及懲罰外地買家的買家印花稅,相信會對熾熱樓市帶起降溫作用,但並非治本之道,而且更附帶沉重的社會代價。整體而言,筆者評為是一劣政。

本港樓市核心問題是供應不足,而主要更集中於七百呎以上的較大型單位。可惜特區政府多年來未能針對市場最缺乏的中大型單位增加供應,反而力谷本來已屬過多的中小型單位供應,才是當今房屋政策最失誤的地方。

現任特首對這個問題本應十分了解,他在競選期間早已指出,一半本港家庭居住在500呎或以下的狹小空間。可惜政府至今仍未調整,在賣地時往往加入限呎限量條款的政策。由於很多香港家庭都想改善居住環境,以致對中大型單位的需求十分龐大,可惜這類單位供應量很少。中小型單位大量供應,無助紓緩中大型單位的短缺問題。可見此類住宅樓價急升,乃是政策造成。

細換大釋放上車盤

短視的政府官員聽到市場上說首次置業難,就以為增加中小型單位供應,是最直接的方法,這是大錯特錯!

在香港中小型單位的供應本來已屬太多,進一步增加供應只會加劇房屋市場的結構性失衡。站在發展商的立場,當然不會興建大眾化的中小型單位,而是盡量把小單位豪宅化,以便賺取最高利潤。如是者,一般市民仍難以置業,尤其是無法在市區置業。本來已有小宅一間的幾十萬家庭,縱使經濟能力已改善,在供應匱乏下無法換樓,長期被迫蝸居於狹隘空間之內,而小量較大單位在僧多粥少下價格飛升。結果是有樓和無樓的人士均變成輸家。

反過來,倘若政府把建樓重點放在中大型單位,現時的擠迫戶便有機會換大一點的單位,自己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又可騰出往往是位於市區的小型單位,供首次置業人士上車。這些舊單位會比新的豪華型單位便宜得多,而且地點也會有較多選擇。可惜,政府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額外印花稅不公義

加強版額外印花稅和引入懲罰外地買家的買家印花稅,當然可對樓市產生冷卻作用,但額外印花稅本身就是不義的稅種,對真有買樓需要的人不公道,只因他們人數不多,無法有效抗爭。但這不減其不公義地壓迫少數人的特質(形同向不幸人士落井下石)。如今把本屬不義的稅再加強,更為不義。除了要付上不義的代價,額外印花稅任意增加交易費用,損害經濟效益。額外印花稅本是新加坡政府的惡政,如今香港不但抄足還要超越,使人遺憾。

懲罰外地買家的買家印花稅相對而言不算不義,因真正身居外地的買家沒有買香港樓的需要,若嫌稅高可以不買。但仍會影響移居香港但仍未取得永久居民資格的人士,肯定會打擊香港作為自由經濟的聲譽。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